-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民族传统纺织印染在现代服饰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pdf
第 6 卷第 3 期 无 锡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V lo . 6 N o . 3
2(兀片年 8 月 Jo um 吐成 Wux i 加 山”te J 叭犯hnd o留 A。留.2 以刀
论 民 族 传 统 纺 织 印 染 在 现 代 服
饰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与 创 新
肖本建
(湖北省襄樊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 湖北 襄樊 “120 )1
摘要:传统纺织印染工艺种类策多,我们应该挖掘传统纺织印染工艺艺术的魅力,探索其在中国现代民族服饰中的
创新和发展。
关键词:民族传统纺织印染;现代民族服饰;创新
中图分类号 二」5刀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1671 刀808 ( 2 田7) 刁7闷60- 2
几e nA a 】由 no ht e APP il ca t i0n na d nI n0vati 0n of ht e Nat亩ona 】
Tra dit ino al Pri nUng an d D e1ng of ht e Txe til e
xI AO Bne 一ina
Abs t 门tC :几e na 石。朋l rt aditi no la pri nti ng na d 街enig of ht e txe ti le has p 】en比ur l categorie s. Wo hvae to
id g ht e hc 。 成11 助d to exP10le ht e illnov函。n na d deve10p功eln of ti ni uro m记, na ti no d rde 喊ng ·
K e w or ds :n alionla 帅di石onla 西 址川9 助d 街ie ng of hte txe 巨le ; 口叼em ntia onla xd 韶5访 ‘innovation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博大精深的国家。 二十世纪末,国际时装界刮了多年 “中国风”,中国的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我衣冠之国; 周公明制式而后 民族传统纺织印染和传统服饰,先后被大师们所采用,光
世循,始我礼仪之邦,。民族传统纺织印染工艺和传统服 是约翰 ·加里亚 诺 ( ) 。抽 C 日比朋。) 一人 就分 别在 199 8 、
饰从 黄帝起 ,历经几 千年历史 沉淀 ,成为灿 烂的文 化瑰 1望湘、2的1、200 2 等巴黎时装周上,将中国的民族服饰,以
宝,并影 响了日本 、朝 鲜、越南等 国。我国少数 民族和地 及刺绣 、蜡染 、流苏、蓝印花布、中国结等在为迪奥 ( L咖r)
区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 自己的民族传统纺织印染制作工 品牌的设计之中反复运用,从而受到国际时装界充分肯
艺,并 用于本 民族的服饰上。如西 南地区的扎染和蜡染、 定,休现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的最好写照。我国优秀
南通和无锡的蓝印花布、山东的彩印花布等等。 民族传统纺织印染和传统服饰在整个二十世纪这一百年
民族 传统纺织 印染手 工艺来 源于民 间,是 经过岁月 中,无数次为国际名设计师所运用,并屡屡成为服装流行
洗礼的民族文化精华。它们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或古 趋势的组成部分,为发展时装事业做出了贡献。JJ[ 从这个
拙、或粗犷、或高雅、或雍容,风格各异,种类繁多,具有独 意义上说,“民族的. 与 “世界的”其实是相互借鉴,相互
特的民族艺术风格 。是中国极富特色的民族艺术之花。 补 充,而且是 “相依 为命 ’的。
中国的民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