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出家在明清文化中的意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贾宝玉出家在明清文化中的意蕴

贾宝玉出家在明清文化中的意蕴   摘 要: 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塑造是成功的。关于贾宝玉出家的文化意蕴,本文认为:贾宝玉的出家之举,首先应该是对男人治家的一种否定;其次是作者思想的无奈的选择。而造成这种无奈抉择的深层动因,一是曹雪芹的思想有进步的一面;二是曹雪芹思想有不可超越时代的另一面。在这两者的矛盾选择中,作者让贾宝玉带着对未来追逐的迷茫和遗憾走出了红尘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贾宝玉 出家 人生感悟 当一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矛盾日益尖锐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它的看法:思想家用犀利的语言直陈弊病,文学家用委婉的手法曲折讽喻。以文学家姿态出现的曹雪芹,用委婉曲折的手法给我们传递着他的思想。小说《红楼梦》十年创作,五次增删,字字句句俱血泪,都在无声地传达曹雪芹的思想。曹雪芹作为一个文化修养极高、经历坎坷的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苦非常人可以体会。其塑造的贾宝玉的形象,尤其是宝玉最后出家的结局,蕴含于其中的情感和滋味,既有对儒释道的批判,又有对儒释道的依恋,也是一言难尽,任何一种猜测和理解,都是难解“其中味”的。我们只能在对故事的推理和对曹雪芹的生活时代的考察中作出自己的判断 一 (一)贾宝玉的出家之举,是对男人治家的一种否定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家国同构”观念中,“国”不过是“家”的放大,“家”与“国”有着共同的特征:“治国在于齐其家”,“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1]。“家”与“国”的关系非常微妙,“家长是关门皇帝,皇帝便是全国的总家长。家国既属相通,齐家之道可通于治国之道”[2]。所以,在《红楼梦》中,作者也借“齐家”之道谈“治国平天下”。在作品中,曹雪芹还借袭人之口说出贾宝玉对可读之书的评价:“只除了明明德外无书。”(第十九回),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自己的观念。而“明明德”出自《大学》一章,是儒家关于做人的理想境界 从《金瓶梅》问世之后,以家庭兴衰为题材的小说开始涌现,这类小说多是以家庭的兴衰来喻国家的兴亡。身处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曹雪芹,从“家庭”的视角出发,来展现人物的命运,也是在情理之中,不足为怪的 宝玉是这个家庭中都看好的立家主事之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不断地让人失望:讨厌读功利的书,经常毁僧谤道。他也压根儿不想管家,别人一提“仕途经济”他就恼,读书上进的人被他称为“禄蠹”,他是一个“富贵闲人”、“无事忙”。他追求的不是“富贵”,他经常说:“富贵二字,真真把人给荼毒了。”贾宝玉在神游太虚仙境时,警幻仙子有这样一段话:“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情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幸仙姑偶来,万望先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亦吾兄弟之幸矣。”在太虚仙境里,贾宝玉看过了诸女子的命运,听了曲子,饮了“万艳同杯”酒,喝了“千红一窟”茶,又与一仙子领略云雨之事,警幻仙子希望其能“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然而贾宝玉却冥顽不化,迷途而不知返,从梦境中吓醒。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证明了警幻仙子也没有真正“警醒唤起”贾宝玉的担当救济之责任 况且在全书中,也未见贾宝玉有治家的意识和行动,虽然他一再强调这个家没有什么可以让人留恋的,但是也没有实际的行动来改变家族的状况。第十四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办公中有人来拿对牌领东西,贾宝玉说:“怎么咱们家没人领牌子做东西?”此处评本有庚辰侧批:“写不理家务公子之语。”黛玉说贾家如不节俭,恐后手不接,贾宝玉不但没有忧虑,反而说:“凭他们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 在贾宝玉的生活中,没有关系家族生计的责任和念头,虽有警幻仙子的警示,但依然不觉悟,所以《西江月》中的“于家于国无望”,既是戏谑,又是实指。贾宝玉是作者重力描写的人物,他不能治家,其他的男人更无济于治家了 (二)贾宝玉的出家,是作者思想的无奈选择 贾宝玉对佛和道是排斥否定的,但他最后的人生选择却是出家,这是矛盾的。但这也正是他人生的悲剧。以贾宝玉的人生哲学,现实社会不是他生存的理想场所,对于僧和道也是否定的,而在儒、释、道三者之间徘徊,最终选择了佛道之途,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无奈而又痛苦的抉择。“怡红公子绝不仅仅是洞察女子悲剧的主观镜头,更不仅仅是标志家族衰亡的重要征兆,他的价值主要存在于他的精神悲剧本身”[3] 儒家的思想从孔孟之始经汉初的董仲舒、南宋的朱熹,到作者所生活的清朝的前期,已被教条化成了读书做官的工具,而最初的“仁”“礼”的要义早已淡出了读书人的视野。“程朱理学已经以它枯燥的教条形式弥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