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植物保护—作物虫害害教案
“作物主要虫害”教案
作物主要虫害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作物主要虫害是植物保护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本内容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内容涵盖了农作物如水稻、小麦、旱粮、油菜和地下害虫的生物学、生态学、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等方面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和掌握IPM的基本理论,重要农作物害虫的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技术,并能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为毕业后从事有关的专业技术、科研和管理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本内容要求学生建立农业昆虫中的害虫防治是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的概念;充分认识到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强调在害虫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果与环境的协调性;具备识别主要虫害的基本知识,掌握识别虫害的常规技能和技术,具有独立分析、解决农作物虫害问题的能力。
时间安排:
作物主要虫害为选讲单元,建议课堂系统讲授12学时左右。
第一次课(2学时)
本次课讲授:水稻螟虫
一、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能较全面了解所讲授植物虫害发生危害概况,重点掌握虫害发生规律和综合治理策略及具体内容。
二、职业技能教学点:
熟悉水稻螟虫识别要点和综合防治相关技术手段,并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计:
引入水稻螟虫识别要点-分析水稻螟虫发生规律-设计防治方法- —目标检测——小结
四、教学手段:
讲授法、提问式、课件等
五、讲授的内容提要
(一)水稻主要虫害
概述
水稻是四川省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病、虫、杂草的危害,是影响水稻高产优质的重大障碍,现已查明水稻虫害350余种,较重要的害虫有吸食稻株汁液的飞虱类、叶蝉类、蝽类、沫蝉类、蚜虫类和蓟马类;蛀食茎或心叶生长点的螟虫类和蚊蝇类;咬食叶片或潜食叶肉的卷叶虫类、夜蛾类、弄蝶类、稻蝗类、甲虫类和蝇类;取食稻根的甲虫类、蚊蝇类和石蚕类;传播水稻病毒的叶蝉类和飞虱类。据估计一般年份因病虫危害,损失稻谷10%左右。
水稻螟虫
水稻螟虫俗名“钻心虫”。四川省危害水稻的螟虫主要有:二化螟、三化螟、大螟、还有部分稻区零星发生的褐边螟和台湾螟。均属鳞翅目。除大螟属夜蛾科外,其余4种均属螟蛾科。近一、二十年来省内多数稻区以杂交稻作一季中稻栽培后,二化螟成为优势种群。危害严重。自90年代以来,三化螟在一些双季稻和再生稻区,又有不同程度回升。稻螟幼虫蛀食水稻茎杆主要造成枯心、白穗,是水稻的历史性大害虫。
三化螟是单食性害虫,只食水稻。二化螟和大螟寄主范围广。除危害水稻外,尚可危害玉米、高梁、茭白、小麦、蚕豆、稗等作物。
一、形态特征
(一)三化螟
1、成虫体长8-13mm,前翅长三角形。雌虫体较大,淡黄色,前翅中央有一明显的小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雄虫体较小,淡灰褐色,除有上述黑点外,翅尖至翅中央还有一条黑褐色斜纹。
2、卵由几十至几百粒分层排列的卵粒组成卵块,卵块椭圆形,表面被有黄褐色绒毛,像半粒发霉的黄豆。
3、幼虫初孵幼虫灰黑色,称蚁螟。以后各龄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背面中央有一条透明纵线。腹足不发达。
4、蛹长圆筒形,褐色,长12-13mm。后足特长,雌的伸展达腹部第五至第六腹节,雄的伸展达第八腹节处。
(二)二化螟
1、成虫体长10-15mm,灰黄褐色。前翅近长方形,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较雌蛾稍小,体色和翅色较深。
2、卵由多个椭圆形扁平的卵粒排列成鱼鳞状卵块,外覆胶质。
3、幼虫淡褐色,背面有5条棕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
4、蛹黄褐色,前期背面可见5条深褐色纵线,后足末端与翅芽等长。
(三)大螟
1、成虫体较肥大,长11-15mm。雄蛾较瘦小。灰褐色,前翅宽短,自翅基部向外缘有一条暗褐色纵纹,此纵纹上下各有2个黑点。
2、卵卵粒扁球形,顶端稍凹,表面有放射状细隆线,多产在寄主植物叶鞘内侧,排列成2-3行。
3、幼虫体肥壮,背面紫红色。腹足发达。
4、蛹较肥大,黄褐色,头胸部分常有白色粉末状物。
二、生活史及习性
(一)三化螟三化螟在我省一年发生3-4代,每年发生的代数因气候条件不同而异,由南向北或从平原到高原逐渐减少。在成都地区第一代盛蛾期为5月上旬前后,第二代盛蛾期为6月底至7月上旬,第三代盛蛾期为7月下旬至8月中旬,全年以第三代幼虫害最重,主要为害晚稻、迟中稻、再生稻、杂交稻秋制种田,造成枯心和白穗。
三化螟以老龄幼虫在稻桩内越冬。翌年气温回升到16℃左右时,开始化蛹羽化。
三化螟白天潜伏于稻苗基部,黄昏后飞出活动,有强趋光性。特别是气温超过20℃,风力在3级以下闷热的黑夜,扑灯量最多。螟蛾羽化的当晚即交尾,翌日开始产卵,以第二、三天产卵最多。每一雌蛾产卵1-5块,产卵两块的为多。每个卵块含卵50-100粒。雌蛾多选择稻苗生长旺盛,分泌稻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