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九课 浅说一首《清明》绝句.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一首《清明》绝句 ——周汝昌 教学目标 1、?提高其评价性阅读的能力。 2、?尝试写作简短的文艺评论。 引导学生注重人生经验和人生素养方面的准备,整体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2、学习文章从品味语言入手,运用想像和联想,创造性地感悟意境的方法。尝试写简短的文艺短评。诵读法、问题讨论法、情境设置法,以学生的互动式为主。周汝昌,本字禹言,号敏庵,后改字玉言,曾用笔名念述、苍禹、雪羲、顾研、玉工、石武、玉青、师言、茶客等。1918年4月1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是我国著名红学家。他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治学以语言、诗词理论及签注、中外文翻译为主;平生耽吟咏、研诗词、笺注、赏析、理论皆所用心,并兼研红学。有20多部学术著作问世,尚有几部正在印制之中。其中《红楼梦新证》是第一部、也是代表作。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速读第2至第14自然段,了解“说”的顺序。 第二段 清明时节 第三、四段 雨纷纷 第五、六段 路上行人欲断魂 第七段 雨纷纷 第九段 借问酒家何处是 第十、十一、十二段 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研读第2-8自然段。速读第2-8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1、第2-8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前两句,在赏析时,周汝昌先生首先抓住了《清明》绝句中的哪个词对该诗进行赏析的?赏析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法? 讨论交流: 作者抓住“纷纷”这个关键词语,运用比较法细细辨析“春雨”与夏雨、秋雨、冬雪的不同,引导人们体会清明雨那种“凄迷而又美丽”境界。 比较: 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 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 :“淅淅沥沥” 揭示了清明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2、 在这里,作者认为除了这一层的理解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含义呢? 明确:不但景色凄迷美丽,也是行人在当时环境中孤寂心情的体现。 3、“断魂”是什么意思?找出作者对“断魂”的理解。 明确:“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 4、为什么人会在春雨中容易“断魂”呢? 明确:因为春雨纷纷,容易使那些感情丰富的人产生联想。景与自己的心情互相交融。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再碰上阴雨绵绵的天气,更加容易使人陷入哀伤之中。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诗的第一、二句是相互结合的。第一句是景而第二句是情。景中有情,情中现景,情景交融。这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特点,一种胜境。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就象作者在文中所说的“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 作者对“纷纷”的理解,比较新颖独特,也是大多数读者所没有想到的,一时也很难理解和接受。作者将诗歌前后结合,总体找寻依据和理由,使观点更为全面准确,更具有说服了,令人更容易接受。 5、周汝昌先生对“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进行赏析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明确:比较法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 “行人”一词则用比较法从行人特定的情境上加以品味; “断魂”则从情感、心绪上通过想象再现图景之法加以品味。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三)研读第9-14自然段。 1、第9-14自然段具体赏析《清明》诗的后两句,在赏析时,作者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进行赏析?用了什么手法进行赏析的? 2、赏诗,跟写诗一样,也需要联想和想象。作者是如何在评析中展开想象的? 全班交流,明确: 1、? 既然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断魂”的,那么他有没有想到一个排遣的方法呢? 明确:有,那就是古人常用的用酒来消愁。所以就有了第三、四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里没有诗人与回答人的对话的声音,完全用一个动作“遥指”来代替,虽无声,但却蕴涵着声,无声胜有声。) “遥”我们一般的理解是“遥远”,这里作者认为是“遥远”的意思吗? 明确:作者认为不一定就是“遥远”。而是说明一种不远不近,若隐若现。这让人们想到诗人真得能找到消愁的地方吗?也许近在咫尺,马上可以寻到解脱,也有可能是“遥不可及”只是一种虚幻。 这个“遥”字之所以这样理解也是由于受到前面两句的影响,同样与前两句诗人的心情结合起来。看似与前二句不着边,但从深层分析,其实,作者是告诉我们二点读诗的方法:一是要挖掘关键词的内涵;二是要把诗句连贯成整体来分析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