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泰州仲氏闺秀诗人对春季物候多样化体悟
泰州仲氏闺秀诗人对春季物候多样化体悟 摘 要:清代泰州仲氏闺秀诗人对春季物候的感受,一方面传承了春恨主题,并将春恨情结与思亲怀人、伤离痛别、伤老忧生等情感交汇融合,另一方面抒写了对阳春美景的无限遐思和百般眷恋
关键词:春季物候 泰州仲氏 闺秀诗人
春季物候种类繁多,姿态万千。《管子“春者,阳气始上,故万物生。”??q??作为自然物候中万物生发的春季,有着迥异于其他季节的诸多物候,并且跟随时间的推移,许多物候自身又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形式,初春时清新浅微、柔和温润,仲春时繁花似锦、缤纷艳丽,暮春时花褪残红、色衰香殒。谢榛《四溟诗话》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②这些纷繁多姿的自然物候不断地与人自身的内在情思结体,成为历代文人吟咏不息的对象,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印证着文人墨客的心境:时而是景情相契的切合,当主体神清气爽、心情愉悦时,见到美景,不禁啧啧赞叹,惊喜万分;时而又是景情相悖的比照,当主体愁肠百结、郁郁寡欢时,见到美景,反而牵起千头万绪,惆怅不已。清代泰州仲氏闺秀诗人,如仲莲庆、仲振宜、仲振宣、赵笺霞、洪湘兰、仲贻銮、张贻等,她们工于声律,长于吟诗,所赋诗作多收录于《泰州仲氏闺秀集合刻》中。这些闺秀诗人,写作了不少春季物候诗
一、对春恨主题的微妙传承与广泛交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悲怨之作的表现模式之一就是春恨。春恨主题寄寓了历代诗人、作家观物反思,借与自然界的物我关系对社会人生的广泛思考。”③“春恨具体可分为两种:一是面对初春、仲春美景所发生的怨春、恨春之情,见美景反生愁思,感伤自身本质没有在人与人或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得到应有的肯定,这是一种自我与对象同构异质的比照;而另一种,则是面对暮春残景发出的惜春、悯春之悲,痛惋花褪红残,好景不长,联想到自身在现实中的被否定和难于被肯定,如同春光难久,春去难归,这是自我与对象间同形同构的印证。”④泰州仲氏家族女性诗人沿袭历代文学传统,将内心的惆怅惋惜之情注入到春季物候之中,着重从惜时伤逝的情感层面延续第二种春恨类型,而舍弃了将春景作比体――以女性伤时不遇比况不遇明主、不逢其时这一外在的表现形式
暮春时节,春光难再,不可挽留,诗人对春景易逝、春光苦短的嗟怨悲叹、惋惜惆怅之情一触即发,不可抑制。仲贻銮《留春》:“绿暗红稀春事微,别林风景已全非。倚窗分付双双燕,衔住飞花莫放归。”⑤面对红衰翠减的衰败景象,诗人慨叹春老花残,对春天的难舍难割之情跃然纸上。仲莲庆《送春》:“绣倦当轩望,才知春事终。草荒三径雨,花落一帘风。瓯茗新烹绿,山樱竞染红。东郊迎几日,归去太匆匆。”⑥诗人整日忙于刺花绣锦,无暇欣赏秀丽春景,偶然当窗而望,岂料已是雨打花落,春光转瞬即尽,对春之易逝发出深沉慨叹。仲振宜也有一首同题之作《送春》同样感于春之易逝,并因之生发欲归不能的感伤:“三径残花似雪飞,留春不住送春归。人归那及春归易,万里云山对夕晖。”⑦春归容易,欲留不能,人归却难,求归不得,对比之下,愁思满怀。仲振宜还有一首《暮春》:“春光欲尽雨丝丝,芳草丰茸满碧墀。白客归游兴懒,绿窗人起画眉迟。飘残柳絮莺才老,落尽梨花蝶未知。风静一庭帘自卷,最无聊是脱棉时。”⑧春光欲尽,柳絮飘残,梨花落尽,见之骤生慵懒无聊之感
主体对观照的客体并不总是一种平行式的临摹,有些时候往往会呈现逆向式的背反,这时就形成一种景情相悖的比照。“春恨是一种较为痛楚的悲,外界美的特征越突出,主?w内心感受便越强烈;主客体之间质的距离越大,理性的因素亦随之增强。”⑨审美对象愈是美不胜收,审美观照者愈发愁肠百结,无处抚慰,这种景情相悖的比照正是春恨主题突出的表现模式。仲氏闺秀们延伸了这种模式,将春恨情结同思亲怀人、伤离痛别、伤老忧生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交融汇合
芳春盛景往往能触动人内心深处最诚挚的感情,唤起思亲情怀。仲莲庆《春草》:“东皋昨夜廉纤雨,绿浅香微处处春。白马踏来初有迹,黄羊卧处未成茵。烟浮古道青鞋软,日落遥山翠霭新。只恐王孙归未得,天涯望断玉楼人。”⑩春雨滋润之后,绿浅香微,春草翠色欲滴,这阳春美景强烈地撼动了萦绕在心头的那份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人日日翘首以盼,肝肠寸断
春柳枝条纤细,体态婀娜,给人以柔美多情之感,较易催生人的缕缕愁思,与离别达成一致的体认。《诗经
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唐孔颖达疏云:“此遣戍役,豫叙得还之日,总述往反之辞。汝戍守役等,至岁暮还反之时,当云昔出家往矣之时,杨柳依依。”??????从古诗的源头开始,就用杨柳依依来渲染离别的氛围,暗含依依不舍之情。其后众多诗人由此启发,将惜别之情与杨柳意象紧紧捆绑在一起。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杨柳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新翠的杨柳,为送别友人创造了典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寿盒(骨灰盒)供应及售后服务方案.pdf VIP
- 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Word版含答案 .pdf VIP
- 适老化全场景技术规范 第2部分:既有居住建筑适老化改造技术标准 .pdf VIP
- 生态系统多样性及保护.pptx VIP
- (高清版)ZT 0331-2020 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估算规程.pdf VIP
- T∕CBMCA 057.1-2024 适老化全场景技术规范 第1部分:居住建筑适老化基本要求.pdf
- DVBS2第二代卫星数字视频广播标准.pptx
- (完整word版)高考英语词汇3500词(必背) .pdf
- 项目五-气压回路分析课件.pptx VIP
- 复杂视频的深度分析与理解方法.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