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传统文学解读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章太炎传统文学解读思考

章太炎传统文学解读思考 本文作者:郭鹏 单位:山西大学文学院 一、中国传统文学接受模式的生成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认为科学发展存在着一个动态的模式,即:前科学mdash;mdash;mdash;常规科学(形成范式)mdash;mdash;mdash;危机mdash;mdash;mdash;革命(形成新的范式)mdash;mdash;mdash;新的常规科学。虽然不是科学,但一个民族文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尤其在接受方面,也会表现出类似的特点,中国文学在长期的接受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普遍遵循的标准范式,出现了类似库恩所提出的动态模式,即前模式化时期(文学作品在接受者面前不表现为稳固的权威和规范,人们能根据自身好尚,较为随意、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对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mdash;mdash;mdash;形成模式的时期(对于传统文学的评价体系业已建立,有了较为固定的评价标准和权威观念,接受不再随意,而是依从权威,缩减甚至取消接受者自身的接受尺度)mdash;mdash;mdash;传统出现危机(表现为僵化和死板,会出现“万马齐喑”式的慨叹,会迸发出“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呼喊,要求打破众口一词的接受常规,树立自由、灵活的接受自信)mdash;mdash;mdash;模式的消解与重构(对传统接受模式的突破与整合,形成更为开放、更有生机的新的模式)。在中国文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文学接受的模式就经过了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这种模式在齐梁的肇始,本身就建立在对前人传统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之上。六朝时期,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文学亦表现出“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的特点。这一时期,各种文体业已完备,对文学本质特点的理解已经非常深入。先是曹丕《典论bull;论文》把充满个体生命色彩的“气”的概念引入了文学范畴,并有“四科八体”之论,初步提出并归纳了文体的部类和特点。 继而陆机《文赋》阐发了他对10种文体在风格上的基本要求,并从创作的各个过程分析了文学的特点。析理之严密,论述之恰切,前所未有,开《文心雕龙》之先河。后来挚虞、李充等人也在作家研究、文体研究方面有所深入。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于文学的各种问题,无所不发其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书更是详细论列了33种文体,牵涉了70余种文体,同时认为各种文体都出于儒家的经典,并依照“选文以定篇”的原则,臻定了每种文体在发展过程中的杰出作品,以之作为文人们学习这种文体所应效法的典范。在刘勰的思想中,经典的地位是最高的,是各种文体写作的最终归依和鹄的。稍后的钟嵘在其《诗品》中,分上、中、下三品列述了120余位作家的诗歌成就,以上品和中品的诗人为最杰出,是应予以效法的做诗榜样,以此来匡正当时学诗者的错讹和盲乱。昭明太子《文选》的选编,是有着相当严格的标准的。他不以经史入选,唯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作品入辑,所选作家与刘勰、钟嵘所论多有相契。优秀作家和作品的规模阵脚已具雏形,在这个时期,这个谱系仍是发展的、开放的,包融性很强,只要能有自己的特点,就会被重视。所以会有讲求工致的颜延之、任昉,也会有平淡自然的陶渊明和奔放孤迥的鲍照。这个模式是有生机的,注定会有大发展。可以说,在唐代以前,中国传统文学的审美接受模式已经渐趋明朗,初步形成这样一种模式:总体上以儒家的经典为归依,并以之为最高范式,统摄各体文学的创作,这是作家创作的终极目标和效法的榜样。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要从某种文体发展过程中的优秀作家入手,以之为模仿对象,并根据自身的禀赋和性情特点,“模体以定习,因性以炼才”,循序渐进,最终臻于经典的境界。唐代文学,正是在这样的接受模式下,辅以国家气运,佐以文人的雄心和热情,终于彬彬然、浩浩然地趋于极盛了。各体文学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才俊倍出,佳作如林,而中国文学的审美接受模式,也于这个时代趋于稳固了。在诗歌领域,有李白、杜甫的凌跨百代,后韩愈学杜亦有特殊成就,得杜之坚稳瘦硬,以怪奇矫厉成其体格。李商隐师杜,得其深切,有绮丽精工之致。 杜诗的影响,在唐代已有不可阻遏的盛大气势。后世诗学接受的模式于此时基本成型,并趋于稳固,杜诗在此模式中,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控驭力。此外,田园、边塞、闺情诸类作品,亦名手如云,各得其致。不过其影响力无法与杜诗相颉颃。元稹、韩愈在当时的诗坛都很有影响,他们在文学传播中所起的作用,很像是我们现在传播学中所谓的“守门人”。他们的毁誉,足可决定作家在身后接受活动中的命运。杜诗既得其大力推扬,便日益有了宗主气。宋代以后,人们在杜甫精神的深切影响下,体会到他坚毅峻洁的伟大人格,又为其诗的痛切沉着和饬炼工稳所倾倒,交相称颂,日夜揣摸,杜诗遂为诗家的绝对宗主,堪与《诗》、《骚》并足而三,并具有《诗》、《骚》所不具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