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运用电视媒体强化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宣传.doc
运用电视媒体强化民间艺术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宣传
2008年6月下旬,江苏盐城的地方戏淮剧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2008年10月南京举行的第31届世界戏剧节上,江苏省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演出的《唢呐声声》《马代表进城》两台大戏,分别获得了世界戏剧节创新剧目奖和优秀演出奖。消息传来,地方政府和群众欢欣鼓舞、笑逐颜开。11月8至18日,盐城市举办首届民间艺术节和首届中国海盐文化艺术节暨庙会,新落成的中国盐城海盐博物馆同时开馆对外开放,总投资近4亿元的富含海盐文化韵味的仿明清建筑――水街也同时建成开放。地方电视媒体和文化单位如何加强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宣传?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感悟。
强化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遗产宣传是电视发展内容生产的重要途径
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遗产是彰显节目特色的“闪示屏”。在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今天,各种电视节目多如牛毛、浩如烟海。众多节目如果没有特色,一是群众看不下去,马上调台;二是就是带有某种意图勉强看下去了,也如过眼云烟,不能入脑入心。传统文化遗产节目,无论是物质性还是非物质性的,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都有多则数千年,少则数百年的血脉。以盐城市的东台发绣来说,早在宋朝范仲淹在东台西溪做监官时,就在民间兴起。历经千余年的传承、变革与创新,而今东台市已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发绣之乡”,其历史渊源可谓悠久。还有东台的葫芦画、大丰的麦秆画、建湖的香火戏、地方淮剧、十八团杂技之乡等,均独具特色。苏北里下河地区各种健康有益的民间民俗文化,也极具江淮特色。电视专题片反映这样的题材,从本源上就决定节目易于彰显特色,引起观众共鸣。
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遗产是凸现节目本土化的“丰产田”。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文化有一种根”,强调节目的本土化,并善于从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使本土化节目凸现地域特色,是增强节目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抓手。每一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根植土壤,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盐城广播电视台从2005年参与全市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以来,先后采编制作了360多个弘扬本市传统文化遗产的专题片,平均每年120多个。这些节目均获得了市委、市政府领导及广大观众和被采访单位领导、当事人的好评。
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遗产是电视外宣节目的“富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对外文化交流是相互的。中华文化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因博采众长而永葆活力。既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使中华文化不仅根植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而且符合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又要积极扩大对外宣传,实施文化输出,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各地党委政府和地方电视台都十分重视外宣工作。传统文化遗产正是电视外宣的“富矿”,“一锄头就能掘出油来”。盐城台新闻频道有一档《新盐城》栏目,仅2007年度就向中国黄河电视台和江苏卫视国际频道供稿189条,在欧美国家落地和向全世界播出,实现了盐城市电视外宣片在境外、国外播出量蝉联全省第一“五连冠”的目标,为推介盐城、宣传盐城、促进招商引资做出了贡献。其中建湖广播电视台《新盐城》栏目对外发稿37条,《年糕飘香》《西塘河的传说》《泥腿子的艺术人生》《苦乐淮戏班》《乡村文化户》《笛音袅袅灼人生》《避邪祈福的虎头鞋》等均为弘扬传统文化遗产的范畴,在欧美国家播出后有信息反馈。
弘扬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是新闻回归的“绿色通道”。本土文化发源于本地,根植于大众,活跃在基层,融进人民大众生产、生活乃至生存、生命的各个方面,历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最爱、最感兴趣。电视专题片取材于传统文化遗产的内容,也是新闻宣传由“三贴近”真正做到“长贴近”“贴得紧”的有效保证。盐城台《新盐城》栏目因为采制播放传统文化遗产内容较多,长年保持较高的收视率,领导高兴、百姓喜欢,节目的品质、品位和品格稳步上升,与坚持新闻回归是分不开的。
加强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要着力创建本土化品牌
“本土化定位、差异化竞争、品牌化发展”是盐城台节目发展的方略。纵观各地方电视媒体的节目,大多崇尚“本土化”发展战略。强化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宣传,更应该根植于“土”,依赖于“民”,侧重于“推”,着力于“引”,要坚持与时俱进,创树品牌,才能不断增强影响力和竞争力。
要坚持扬善弃陋,以先进性为“准绳”。从发展的趋势看,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越是民族的、本土的文化越容易走向世界。但本土文化中也有一些糟粕的东西,如民俗、民间文化中难免有些格调不够高雅甚至封建迷信的东西,电视新闻工作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