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夫妻在家中地位: 唐律认为:夫妻之间,义同长幼。因此,在家庭地位上夫尊妻卑。夫妻相犯同罪异罚。 如:唐律规定:夫殴妻减凡人2等处罚。而妻殴夫加凡人3等量刑。 妾的地位更低。夫殴妾减凡人4等,妾殴夫加凡人4等。 在继承制度上,唐律规定了嫡长子继承制。 如没有嫡子,只可在嫡妻年50以上不能生育的情况下,立庶子为嫡,违者徒一年。 关于收养的规定: 无子者,可收养同宗之人,收养的范围限同宗辈分相当的男子,若违法收养异姓之男,处徒刑。 在财产继承上,唐代实行诸子均分制。 如已有兄弟早死,则由其子代为继承。习惯上,未婚女子可以享有嫁资。户绝(母家无男子并无同宗继承人)的遗产,女儿可以承受,但未婚女与出嫁女承受份额不同,出嫁女只可继承遗产的三分之一。 唐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唐代继承了隋代制度,在中央设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法司,分别掌管审判、复核、监察等司法职责。 大理寺由秦汉时的廷尉发展而来。为唐代最高审判机关。 刑部为最高司法行政机关。掌管司法行政事务、复核、狱政管理等。 御史台:御史大夫本为秦代设置的职官,汉代后,把御史大夫的办事机构成为御史台。隋代沿用。是唐代最高监察机关。 地方上,仍是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实务。 诉讼和审判制度 唐代诉讼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由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唐律称为举劾。二是当事人提起,称为告诉。本人和亲属都可提起。起诉时要交诉状,叫辞牒。 为维护封建伦常关系,唐代对诉讼权的限制: 1、卑幼不得控告尊亲属,告祖父母、父母者处绞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 2、奴婢不可告主,但同时又规定:尊亲长、主人犯谋反不在此限。 3、被判徒刑后囚犯没有诉讼权。 4、老幼笃疾者,80以上,10岁以下告了不受理。 唐代允许两种特殊程序: 一是谋反、谋大逆、谋叛等允许密告近官司; 二是重大案情可以直接上京城向中央有关部门甚至皇帝本人告状,叫直诉。如:登闻鼓(登:立即)立即受理。 邀车驾:迎候皇帝喊冤。 匦函:往意见箱中投放。 审判制度 1、回避制度 也叫换推制度。 包括:司法官与当事人有亲属关系、师生关系、仇嫌。 2、证据制度 唐代法律认定的证据有:当事人口供、物证、旁证。 为取得口供,允许刑讯。但有限制性规定:刑讯不可超过3次,总数不可超过200下。杖刑以下罪不可超过所犯。对享有八议特权的、老幼笃疾、怀孕生产的妇女等不可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可不依口供而可据证据定罪。一是赃状露验,理不可疑。罪证确凿,人赃俱获。虽无口供,也可断罪;二是对不能使用刑讯,又无口供者,采取众证定罪,“三人以上明证其事,始合定罪”。 3、法官责任制度 为保证司法审判的公正合理,唐代规定:司法官出入人罪要承担刑事责任。出罪:重罪轻判或有罪不判。入罪:轻罪重判或无罪判有罪。要区分故意和过失。故意者采取反坐原则。过失者减故意3至5等处罚。 建立同职连署制度:有关官吏共同审案判决,共同承担错判的责任,以互相监督,避免错判。 判决判决后,允许上诉, 唐代有3个审级: 县级:处理杖刑以下 州级:徒刑以上及县里送来的 大理寺:中央 对重大案件,有三司推事: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共同审理。对地方重大案件,三司可派官吏就地审判,叫三司使。 唐代死刑最后决定权在皇帝,司法官私自处决,要受刑事制裁。 唐律的主要特点和历史地位 (一)特点 1.礼法结合达到了完备的程度。 2.用刑持平 3.科条简约 唐律的特点 1.礼法结合达到了完备的程度 汉朝,汉武帝独尊儒术,使礼构成为封建法律的思想基础,但汉代礼与法,律与经都各有相对独立的形式,两者没有融合在一起。 儒家的“三纲五常”表现在立法、司法之中。在立法上确立了相关罪名,如大不敬等。在司法上,是用儒家经义断案。 汉代以后,一直到三国两晋南北朝,随着八议入律、十恶入律,官当出现,标志着礼的主要内容已进入到法典中,成为法典的一部分。 汉代的引经决狱,使儒家的礼逐渐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晋时张斐、杜预用儒家经典解释法律,促进了经律的结合、融合,把礼的理与法的理融为一体。 唐律的出现,标志着这种融合过程的结束 唐律“一准乎礼”,“以礼以为出入”,把礼与法融合在一部律典中,礼是唐律的思想基础,又取得了法律的形式,使法律规范与作为礼的道德规范统一起来,以法的强制力推行礼的规范,又以礼的精神力量加强法的作用。 唐时,引经决狱基本终结,并不是说儒家伦理道德丧失了支配法律的作用,而是取得了法律的形式,从而更具有普遍意义。 2.用刑持平 唐律最重要的特点是“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 唐律用刑适度,与汉、魏、南北朝相比,删去了很多酷刑。如:汉律中的腰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