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代法律原则看中国法律儒家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汉代法律原则看中国法律儒家化

从汉代法律原则看中国法律儒家化摘要:儒家思想起源于周礼,但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之正统思想始于西汉。经过魏晋时期的大力发展,唐朝时儒家正统思想完全形成。本文力图从汉代法律儒家化的进程中截取一小片段,即从汉代法律原则入手,通过分析汉代法律原则反映出的儒家思想,简要评析其对法律儒家化的意义,并以此思考当今社会应该如何对待和借鉴 关键词:汉代;法律原则; 法律儒家化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XX年律令》之《贼律》规定:“谋反者,皆腰斩;其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又规定:“伪写皇帝信玺、皇帝行玺,要(腰)斩以匀(徇)。”法律的规定充分表现国家对皇权的高度维护。而在儒家思想中,与儒家思想中的“尊尊”相暗合。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思想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想伦理秩序 2、关于保护封建等级制度和宗法家族秩序的法律原则 包括:“亲亲得相首匿”、“官僚贵族有罪先请”, 前者意思是法律允许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包庇犯罪。汉宣帝地节四年下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祸患,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可见,国家是从人们的天性出发,考虑到不能因为外在原因而强制剥夺亲属间的诚爱。如果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告发亲属的犯罪事实,就会使整个家族的伦理道德沦为虚无。这也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的伦理思想 “官僚贵族有罪先请”的法律原则强调官僚贵族在法律上的特权,其来源于周礼中的“刑不上大夫”,当时这一思想主要指大夫以上贵族有体面地接受司法审判和体面地适用刑罚的特权待遇。汉代时,发展该思想并通过立法确定了“官僚贵族有罪先请”这一法律原则。高宗时曾下诏“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后来不断扩大特权等级上请的范围。至汉光武帝时诏“吏不满六百石,下至墨绶长相,有罪先请”总言之,两汉时期公侯其子嗣和官吏俸禄在三百石以上的在法律上都享受有罪“先请”的特权,凡经上请,一般都可以减刑或免除处罚。《荀子-富国》中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汉代这一法律原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社会等级制度 3、关于维护社会秩序,实现社会道德正义及一般公平理念的法律原则 主要包括(1)矜恤老幼妇孺。汉惠帝时曾诏令“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及孕妇未乳,师、侏儒当系者,颂系之”。宣帝,成帝,汉光武帝也有类似的规定。虽然一些学者认为汉代统治者作此种规定是基于老年人和幼儿及妇孺能力有限,不足以危及到封建统治。《汉书、刑法志》记载,“耆老之人,发齿堕落,血气既衰,亦无暴逆之心”,而七、八岁或以下的孩童又稚气未脱不明世事,皆无刑事责任能力。但我们不能因为这样就否定国家注重保护弱势群体和提倡尊老爱幼。汉律中所规定的“矜老和怜幼”,这正是儒家思想理想化社会状态的法律价值观的体现。(2)原心论罪。所谓,“原心”,或称“原本”、“原情”,都是指特别考查行为人动机的伦理性质。该思想源自《礼记――王制》“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在汉代,司法官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疑难案件中常引用儒家经典《春秋》中的伦理大义来判案。就是特别注重行为人内心的动机和善恶。出于善的动机的行为即使违法也不应追究,出于恶动机的行为即使合法也要追究。”春秋决狱”是儒家经义有凌驾于成文法上的权威,使其直接成为国家法律渊源,这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典型表现。(3)从严治吏。范老师书上说这是汉承秦制的表现,反应了法家 “明主治吏不治民” 之主张。笔者愚以为统治者加大打击官吏贪污枉法等犯罪也是为了更好的维护统治和实现天下太平。因为如果官吏腐化堕落,欺压百姓也会直接影响百姓对统治者的信任和成服。只有从严治吏,才能使官吏不敢欺上瞒下,并且得到百姓的信服。孔子曾说,“文武之策,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政息。”孟子说:“惟仁人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重也。”可见,从严治吏也反应出儒家贤人政治之思想。 三、对汉代法律原则儒家化的认识 通过对汉代六条实体性法律原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代自武帝以后,中国传统法律由于为儒家思想所支配,法律一贯重视维护儒家的伦理纲常。汉代成为中国法律儒家化的开端,其一系列儒家化措施促进了礼法的结合 笔者以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汉代法律原则的儒家化: (一)任何统治阶级制定的法律都维护统治阶级的意志,汉代法律原则的儒家化充分反应了汉代治国思想的转变,即由“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开始转变为强调礼治及忠孝伦理的儒家思想。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与当时社会经济的繁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