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北采茶戏音乐与地区方言的内在联系.docVIP

赣北采茶戏音乐与地区方言的内在联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赣北采茶戏音乐与地区方言的内在联系

赣北采茶戏音乐与地区方言的内在联系摘要:以瑞昌、武宁采茶戏为个案从赣北的语言和采茶戏的历史溯源出发,探究赣北采茶戏“语言风格”与“音调风格”之间的渊源关系。以此契机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江西地方戏夯实基础 关键词:方言;赣北采茶戏;地区方言 中图分类号: H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XX年(1774),湖北黄梅“洪水横溢,江堤尽溃,灾民众出。”黄梅采茶戏“三脚班”艺人随着逃荒艺人进入赣北地区,带来《讨学钱》、《子才打赌》、《卖大布》、《逃水荒》等剧目。各地灯戏与茶灯戏,纷纷吸收黄梅采茶戏的剧目和曲调,形成各自独立的采茶剧种。曲调以黄梅采茶的“下河调”为主调,它由上下两句构成,简便通俗,旋律优美,清代乐平人何元炳《采茶曲》诗云:“拣得新茶绮绿窗,下河调子赛无双;如何不唱江南曲,都作黄梅县里腔。其演出体制也受黄梅采茶戏“三脚班”的影响,黄梅采茶的所谓“三脚班”,实则是七人规模,即二旦、一生、一丑四个演员,加上三个乐手,俗称“七子班”。此时的赣北采茶,不仅能演出“三小戏”如《种麦》、《磨豆腐》、《扳笋》、《瞧相》等,而且还能演出人物不多,剧情较简单的整本戏如《和情记》、《菜刀记》等。清道光年间,赣北采茶进入“半班”阶段,在原七人基础上又增老生、老旦和花脸三个角色,俗称“七唱三打”。此后其不断吸纳、借鉴姊妹艺术成果进行自我发展与完善,建国后成立专业剧团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于1953年成立了专业的“武宁采茶剧团”,1956年成立瑞昌采茶剧团,后都奉调九江地区,改名 “九江专区采茶剧团”,并组织了专门力量对其传统剧目和音乐进行挖掘、整理和革新,使“赣北采茶戏”这一剧种,获得新生 任何剧种的诞生都是社会的产物,它时刻与周边的社会环境发生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作为社会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赣北采茶戏与同时代、同社会环境下的其它文化、艺术之间也有着割不断的渊源。戏曲中无论表演、舞美还是音乐,其艺术灵感大都源自民间的生活、文化和其它姊妹艺术。赣北瑞昌采茶戏音乐之所以被誉为“糯米采茶”与其吸收本地方言之特色,融合本土文化之精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语言是在一定的地理、人文和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劳动、交流实践中形成的声、韵母吐字和音调习惯。从音韵学和语音学的角度来看,语言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音是对语言客观的共性描述,语音中的元音跟音乐里的乐音一样也具备音色、音高、音长和音强四大要素。而音韵学是相对某一具体的种语言而言的,它有着与音乐一样很显著的民族风格和审美属性。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其“语言风格”和“音调风格”都是构成地方戏曲音乐的重要元素,对念白与唱腔的风格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传统的戏曲文学讲究诗律、韵仄,各地的戏曲由于韵仄不同、诗律相似从而形成了音乐风格共性下的个性鲜明 赣北九江、瑞昌话属江淮官话,江淮官话和普通话相比最大的语音特点就是有入声。而武宁方言属江南语系赣方言,与南昌话相近,与瑞昌、九江话相去甚远,其实武宁历史上在民国以前都大体归洪州府(今南昌)管辖,只是到了民国以后(民国三年,1914年)才开始划归浔阳道(今九江)所治。而武宁方言由于地处山区,交通阻塞,自然形成一种体系,并派生出多种语言变体,产生了一些独特词汇 普通话有四个声调: 阴平:念高平调,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就是从5到5,写作55,汉语拼音方案用“”表示。例如:“春天花开”的声调; 阳平:念中升调,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就是从3到5,写作35,汉语拼音方案用“”表示。例如:“人民团结”的声调; 上声:念降升调,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是从2起音,先降到1,再升到4,写作214,汉语拼音方案用“”表示。例如:“远景美好”的声调; 去声:念高降调,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5降到1,写作51。汉语拼音方案用“”表示。例如:“胜利在望”的声调。(如图9所示) 图表9:普通话音位图 瑞昌腔则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共五个声调,平声不分阴阳、“烟”、“盐”同音,入声韵无塞音尾 (2)“朱”、“居”同音,都念,“穿”、“传”同音,都念 (3)声母分“蓝”、“难”、“知”、“资”、“清”、“经”;韵母分“搬”、“班”、“官”、“关”、“担”、“当”,不分“根”、“庚” (4)“这”、“那”分别说、,叫父亲为“爷”,“女儿”为“妹 得”。下雨为“落雨”,“站立”为“伎”,“他”为。口头禅“现得”(“现在”的意思),口语中使用频率很高。部分名词带儿尾,读 武宁腔的特点是: (1)入声韵有喉塞音,去声不分阴阳;入声不分阴阳 (2)古全浊母音今读不送气清音声母 (3)知、资不分,古知章组开口字今声母归舌尖前音 (4)叫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