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瑶汉互市和瑶族生计模式转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岭南瑶汉互市和瑶族生计模式转型

岭南瑶汉互市和瑶族生计模式转型[摘要]岭南瑶汉互市是瑶汉两族历史上最重要的交往方式和经久不衰的经济关系。瑶汉互市加速了瑶族生计模式的转型,促进了瑶族商品生产的发展。瑶族生计模式转型刺激了圩市贸易的发展,推动了瑶汉互市活动的繁荣,密切了瑶汉经济联系。岭南瑶族生计模式转型力度的大小与瑶汉互市程度的高低是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的,生产力愈发达的瑶族地区,其生计模式转型的力度愈大,瑶汉互市的程度愈高 [关键词]岭南;瑶汉互市;圩市交易;生计模式 [作者]严雪睛,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容婷,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XX年(1559年),提督都御史郑纲,巡按御史潘季顺用肇庆通判刘用章议,税德庆瑶山楠漆等物,以补虚粮,民以为便……随据厢乡呈称,瑶山出产,不止楠漆,此外又有砂仁、黄蜡、蜂蜜、皮张、黄藤、木竹等项花利,呈乞申请并抽,以补充荒粮。岭西道行府核实,于泷水江口听货物自至,带同商人到军投单,委官盘验,照例抽纳,具数登记,循环按季缴道稽查,及令该州印给号票,商人报照,使上下水巡司收验,如无号票,即系私通,按问如律。抚按详允施行。” 从上述文献记载看,瑶人在互市中所提供的商品多为楠漆、砂仁、黄蜡、蜂糖、皮张、黄藤、木、竹之类,说明瑶人此时是以林产品经营为主要生计模式 此外,岭南各地方志关于瑶汉互市的记载颇多。《广东通志》云:“曲江县瑶人,居县属之西山,……能作木器,舁负趁圩以易盐米。”“乳源县瑶人,居深山中,……熟瑶常出贸易,……时有往来城乡,与民人市易盐米者。”“增城县瑶人。在增城者,居县属适境山岩间,……或携瓠贮茶,以售于市。”《韶州府志》载:“瑶人……性亦巧,或制器以易盐米。”《曲江县志》亦载:“瑶人……俱居县西北境,……巧者制器易盐米,……平时多出桂头圩贸易,或负药入城,药治颇效。 从互市中瑶人所提供的商品来看,主要是木器、茶叶、药材等,其生计模式主要还是以山林耕耘为主 根据调查资料,明代中叶以后,居住在广西大瑶山的瑶人,由于封建统治者封锁大瑶山,瑶人为了免于饥寒,其生计模式主要是种植粮食、棉花。随着封锁政策的松弛,由于瑶山边缘紧邻汉区,瑶汉互市活动必然迅速发生。瑶人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通过互市获得,汉区需要的土特产,也是通过互市从瑶人手中获得。随着瑶汉互市的频繁,瑶人的土特产销路好,刺激了瑶人生计模式的转型。大瑶山瑶人依靠当地大量土特产的资源优势,非常重视土特产的生产,种棉织布的积极性逐渐下降,停止或逐渐减少棉纺织生产。这种生计模式的转型是瑶汉互市的直接结果。随着瑶汉互市的频繁,瑶人的生计模式逐渐发生变化。据调查考证资料,岭南广东排瑶农具的种类和形制以及耕作方法等等都与周围汉区如三江、寨岗等地相同,这可以说明此类农具是与汉人互市中购来的,且耕作技术也是从汉族那里学来的。从语言材料看,排瑶语言中的犁、耙和犁田、插秧等词汇都是使用汉语借词,这也证明瑶族原来没有这种农具和农活,都是与汉族互市获得的。这说明当时广东排瑶生计模式出现较大变化,以农作物种植生计模式为主 明清时期,圩市贸易兴盛。《连山县志》(卷六)上有诗云:“贸迁团野市,嘈杂万山中;老少摩肩集,民瑶担荷通”(清)“趁圩茶笋裹棠梨,换酒郸筒络绎提。更是绣裙蛮小女,也随人卖亚冠鸡”。(清) 诗中描述康熙、乾隆盛世,在此万山之中,圩市贸易已相当兴旺,出现了摩肩担集,换酒卖鸡的热闹场面 “自乾隆年间,象无等山瑶人犹有负瑶布、木器,出长安、金装两圩交易”。连地处偏僻的象无山瑶人也出入圩市进行商品交易,足以说明当时圩市贸易的繁荣景象 圩市贸易的繁荣,促进了瑶汉互市活动进一步深化,从而加速了瑶族生计模式的转型。大约在清代中叶,连县的洛阳圩作为集市圩场,在瑶汉互市中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此后,先后兴起的一些圩市,在瑶汉互市中都扮演重要角色 清末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广西和广东瑶族聚居的瑶山附近,均设有瑶汉商品互市之所,如防城的那良圩和滩散圩、宜山县龙头圩、曲江的桂头圩及一六圩、乐昌的杨溪圩、乳源的乌坑圩。这些圩市,不仅为瑶人商品交换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还促进瑶汉经济互惠互利发展,推动和催化瑶族生计模式转型。其中,广西恭城县三江瑶族地区,在1922年黄坪圩兴起前,瑶区没有圩市。瑶人要去莲花、富川、钟山等地圩市出卖桐、茶等农产品,换取食盐、衣裳等生活资料。1922年黄坪圩兴起后,三江瑶人在黄坪圩与汉族进行商品交易。随着交易的频繁,三江瑶人生计模式出现了变化,其生计模式主要以茶叶、油桐等经济作物种植为主 位于广西贺县西部黄田圩,在民国时期瑶汉互市活动较为频繁。圩市除了各种类型的铺子外,还有各种商行。其中竹木器行,多是新华和浩洞的瑶人挑来的货物。根据调查资料,每到圩日,新华和浩洞的瑶人挑来的山货,摆满了一条街,长达百公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