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报告.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报告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报告[摘要] 在总结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全面阐述近年来学科领域所涉及到的各类寄生虫病防治研究进展,科学分析学科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今后发展的目标和对策 [关键词] 医学寄生虫学 发展现状 科学研究 展望 福建寄生虫种类繁多,素有“热带病之乡”、“寄生虫王国”之称,在那长夜茫茫的年代,“华佗无奈小虫何”,寄生虫病猖獗流行,却无人问津,广大劳苦大众深受其害。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被毁灭的村庄达286个,死绝2742户,死亡12444人;在疟疾流行区,“目所睹者,多荒村破屋”,“死亡数目亦颇惊人”;在丝虫病流行区,“上洋丁布(地名),粗腿无数,八人同桌,狗钻不过”。由于寄生虫病连年流行,不少村庄人亡村毁,路断人稀,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出洋谋生,情形凄惨 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疾苦,领导全省人民和寄生虫病展开了持久不懈的斗争。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我省寄生虫病防治科研工作捷报频传,在防治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和其它人体寄生虫病工作中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1 福建省医学寄生虫学科发展史 1.1 学科建设 新中国建立之初,面对寄生虫病对人民健康的肆虐,党和人民政府迅速批准组建了专业机构,于1952年初在全国十大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福清渔溪镇成立了福建省血吸虫病防治所,1959年1月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研究所。1961年12月迁入福州市, 与福建省卫生研究所合署办公,仍为独立机构。文化大革命中,大部分科技人员下放,随着拨乱反正,下放人员陆续归队,于1970年并入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福建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1976年专门成立了福建省寄生虫病专业委员会,汇集了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学院、福建医学院以及防治机构的专家、教授,为政府出谋献策,防治诸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在内的各种寄生虫病。1988年成立了福建省预防医学会寄生虫病分会,在历任主任委员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会员培训以及科研工作,促进了防治和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今已在全省各地市建立寄生虫病防治科研网络,省寄研所形成了全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技术指导中心、福建医科大学硕士生培养点,培养了一批能防能治的高级科技人才。由于福建省在寄生虫病的防治与科研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有5位专家先后被卫生部聘任为寄生虫学相应专业(如血吸虫病、丝虫病、疟疾)咨询委员会委员 1.2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成就 1.2.1 消除了血吸虫病 建国以来,我省充分发动群众与血吸虫病展开了持久的斗争,广泛发动群众,多次进行大规模的查螺灭螺,反复查螺面积达10亿多,先后发现闽东南沿海14个县70多个乡(镇)血吸虫病流行,发现钉螺分布面积27XX年11月正式宣布福建省消灭了血吸虫病 1.2.2 消除了丝虫病 经过广大专业工作者的努力,查明了我省两种丝虫病的地理分布,马来丝虫病广泛流行于闽西北山地丘陵地带的24个县(市),班氏丝虫病流行于闽东南沿海的16个县(市),介于两者之间的29个县(市)为两种丝虫病的混合流行区,全省99.63%的乡(镇)均有丝虫病流行。1958年以来全省先后开展三次大规模的普查普治工作,共查血8396.97万人次,治疗微丝蚴血症患者321.65万人次,1978年以来采用海群生拌制食盐及盐制品,对XX年底,经省、地(市)、县联合考核,全省以行政村为单位,平均微丝蚴率为0.15%,达到卫生部颁发的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经过此后十多年的监测,巩固了丝虫病防治成果,经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联合考核,于XX年消除了丝虫病 1.2.3 基本消除了疟疾 建国以来,福建省出现两次全省疟疾大流行,发病高峰分别出现于1954年和1972年,年发病率分别为266.43/万和238.25/万。为迅速控制疟疾流行,保护人民健康,大批卫生防疫人员常年深入灾区,组织广大群众,认真落实综合性防治措施,和疟疾展开了长期不懈的斗争,逐步控制了疟疾流行,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加强了防治机构建设,组织了省际、省内抗疟联防,以“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为原则,加强对我省主要传疟疾媒介嗜人按蚊的调查和防制,全面开展疟疾流行后期的疟疾管理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了抗疟疾成果,1965年全省消灭了三日疟,1984年以来未查及恶性疟原虫。间日疟流行范围也明显缩小,感染率明显下降。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2年以后疟疾发病率稳定在1/万以下,XX年以来未出现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 1.2.4 其他寄生虫病的调查和防治 钩虫病是我省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建国以来,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证实全省各县均有钩虫病流行。山区以美洲钩虫为主,沿海及交通方便、人口流动频繁的乡村以十二指肠钩虫为主。我省在不同时期多次建立防治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