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爱国思想形成之考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胡适爱国思想形成之考究

胡适爱国思想形成之考究[摘要]胡适是现代史上颇具争议且深具影响的人物。他学富五车,著作等身。长期以来,人们多从学术角度探讨胡适。然究其一生之言行,虽有争议,却均是构建在爱国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因此,文章通过对其爱国思想构成之原因的分析――传统文化的浸渍、西方文化的熏陶、社会背景的影响,试论其爱国思想的形成 [关键词]胡适;爱国思想;考究 [作者简介]叶凌,蚌埠学院人文社科部讲师,安徽蚌埠233000 [中图分类号]K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XX年,4岁回老家绩溪居住,1904年到上海求学。9年的家乡生活,传统文化深深浸渍胡适,这是胡适爱国观念得到启蒙和灌输的重要时期 1.徽文化的润泽。绩溪史属古徽州,古徽州有独特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程朱理学”的发源地,朱熹、戴震的故乡,而且此地百姓为求生存而盛行经商。久而久之,封建正统思想在这“东南邹鲁之乡”与封建社会不登大雅之堂的商道结合,竟打造出一支“贾而好儒”的徽商队伍,酿出整个中国都难求其二的“徽商文化”。胡适正是成长于这种环境。绩溪上庄村,俗有“小上海”之称,外出经商者在赚得钱财后秉承惯例回乡建筑的房屋林立,富庶而繁华的村落是徽商聚居之地。胡适的家庭,是世代读书也兼营一些商、农业的贾儒结合的典型徽商之家,其成长所需经费,绝大多数源于其家经商所得。胡适耳濡目染徽商之重宗族家乡、人伦礼仪和徽商的勤勉守俭、诚实守信、团结进取,热爱祖国的情感有了萌发的土壤 2.传统儒学的熏陶。生于典型徽商之家,处在徽文化的氛围中,胡适接受了正宗儒家教育。因天资聪颖,归乡前其父(理学之士)已授千余字;回乡后,人家塾接受教诲。因其不需发蒙,先生初授之书即是其父的四言韵文《学为人诗》和《原学》。9年中,胡适读了《孝经》《论语》《孟子》《中庸》《诗经》和《理记》。关于这段经历,胡适曾回忆道:“学堂里念的书越到后来,越不好懂。”《诗经》最初还好懂,到《大雅》就难懂了,到《周颂》更不可懂,《诗经》中的三篇总是背不熟,“害我挨了一次打”。但这些书给予他幼小心灵巨大的影响――其后他对婚姻的选择、从事整理国故等都可为证。胡适在传统经书的学习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段学习生涯,更激发了他读书的兴趣。坚实的学习基础和对读书的兴趣,使胡适在一生的学术研究中受用无穷。胡适后来曾说:“中国古代儒学的基本著作,及比较近代的宋明诸儒的论述,我在幼年时,差不多都已读过。我对这些学科的基本兴趣,也就是我个人的文化背景。”由此可以推断:儒学中所宣扬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抵抗外来侵略”和“大一统”等伦理思想,即此植入胡适心中 3.家庭教育的训导。胡适4岁丧父,由寡母带大。其母虽未读诗书,却是明事理的妇人,尤其敬重为国捐躯的丈夫。她时时告诫儿子:“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故而,父亲是胡适心中的“圣人”和崇拜、仿效的对象。《学为人诗》中的“义之所在,身可以殉”、“经籍所载,师儒所述。为人之道,非有他术。穷理致知,返躬践实。虽勉于言,守道勿失”成为胡适一生实践的信条。同时,母亲作为传统道德的传承者和示范者,给了胡适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对胡适的影响,应是胡适爱国思想得以启蒙的重要渊源。胡适在《四十自述》中对家乡教育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将思想的很大部分追溯到此:家乡教育替我打下了一点“思想”基础。这自然也包括爱国的思想。总之,传统文化对胡适爱国思想的启蒙,是胡适爱国思想形成的首要因素和基石 二、西方文化的影响 1904年,14岁的胡适前往上海求学。1904~1910年,先后就读于上海的几所新式学堂。其去上海前,爱国思想尚处于萌芽状态:一因心智尚未成熟,无法作更深入的思考;二因所接触的如书中的教义、父亲的英勇,于他都较抽象。而6年的上海求学生涯,使胡适成为睿智青年的同时,也有了爱国方面最初步的体验和锤炼 1.对资产阶级思想的初步接触。胡适从偏僻乡村来到上海,从闭塞环境来到当时中西文化交汇之地,XX年,上海约有44家出版机构翻译出版西书,仅3年,就翻译出版了360种,占全国译书的16.7%。各种报纸都有,连《新民丛报》和《民报》暗地也有销售。胡适以少年的新奇和敏锐观察、了解社会,迅速吸收新思想。他先后阅读了《革命军》和《天演论》等书,深有感触,甚至偷抄了一本《革命军》。而风行全国的《天演论》,是当时国内知识阶级得以从全新视角看待历史和社会变革的精神武器。胡适也指出,“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等耻辱后,这个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象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人的心和血”。受风气所及,他改名为“适之”,并以此为笔名。在这段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