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行 我是共与国同龄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风雨同行 我是共与国同龄人

风雨同行 我是共与国同龄人他们,是13亿中国人中有着特殊感受和特殊经历的一群人 他们,出生在1949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与祖国母亲共命运同成长 他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正是共和国鲜活的历史篇章 曾经,他们与共和国一同诞生,从小受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对共和国有着很深的感情,也产生了更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曾经,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岁月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共和国的建设,虽然生活艰苦,但伟大、崇高、奉献、真诚――美好的东西却始终难以忘怀 曾经。他们的人生之路上,有阳光灿烂,也有阴霾疑云。但不管道路多么曲折艰辛,他们一路走来,风雨兼程…… 现在,让我们走近六位共和国的同龄人,聆听那些留痕岁月的印记与变迁,一起在社会进步的旅程中,重温那些我们 熟悉或陌生的往事,共同见证时代前进的步伐 风雨一甲子,盛世铸辉煌 六位共和国的同龄人,六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以此,我们希望更多的人都来记述自己的人生历程。因为我们大家的经历合起来,就是我们国家的经历,就是我们 自己创造的历史。因为这些历史,我们才会看到更加幸福、更加灿烂的未来 心灵的跫音 口述:王敦贤 记录整理:本刊记者 陈庆 薛萍 王敦贤,四川巴中人。中共党员。曾任四川省作协文学院副主任,省作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诗集《跋涉者的沉思》,《心灵的跫音》、《南江桃园记性》、《蝉歌》、《何处是故乡》、《国之痛》等 时间:XX年9月14日下午 地点:成都市锦江区大慈寺路作协宿舍原以为一位与共和国同龄的省作协副主席的故事,一定又多又精彩,没想到,王敦贤那样低调,一再说自己没有什么大的成就,任我们“胡搅蛮缠”:就是“启而不发”。相反,说到祖国,家乡60年来的变迁,话便多得不得了,想让他“刹车”都难。那股子家乡情结啊,实在是浓得化不开…… 跋涉 从穷乡僻壤到今天的都市生活,我的命运跟祖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我出生在革命老区巴中,与新中国同龄。随着祖国60华诞的来临,我也迈过了花甲之年 60年沐浴阳光雨露,在祖国的关怀、党的教导、老师的培育、前辈的垂范和自己的努力下,我由一个孱弱、胆怯的孩子,成长为自强、自立的作家,这都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有了新中国,有了社会主义建设,有了改革开放30年。我个人命运的变迁从一个很小的方面反映了共和国60年的巨大发展与变化 不满5岁的时候,我随父母迁居到南江县一个叫下两河口的场镇。在此,我读完小学。因为家里有4个兄妹,经济困难,再也读不起书。不满12岁时,我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南江县川剧团报到,成为一名川剧学徒。那时我想读书想得快发疯了,只要有时间,都会到县城南门的新华书店,找一本书,在角落里蹲着,细细地读,全然忘却身外的世界 后来,我跟许多人一样,因为对知识的渴求,刻苦自学,也因为国家对知识分子的重视,改变了命运。1973年,我的处女诗作发表在刚刚复刊的《四川文艺》上,从此,我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先后成为南江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达县地区创作办公室专业作家,四川省作协文学院副主任,省作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 我是幸运的。从穷乡僻壤到今天的都市生活,我的命运跟祖国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感恩祖国,感谢党,感谢“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样的好时代 追寻 看着家乡变化中的这一切,有时心中泛起一丝怅然,故乡在哪里 我生性是一位行者。60年来,我一直走在两条不同的路上:一条路远离家乡,一条路回归故土 从达县到成都,在与故乡渐行渐远之后,我又有了许多回到家乡的机会,在那条我深爱过又游离过的崎岖路上,我又可以还原我大巴山儿子的本来面目,去追寻通、南、巴、平大山中的种种悲欢 “弯弯背篼一只梭,我是巴山背二哥。太阳送我上巴山,月亮陪我过巴河……”这首在巴中广为流传的民谣,道出了以前大巴山人行路的艰辛。青山连绵,孕育了巴中富饶的物产连绵青山,也曾使巴中与外界阻隔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家乡也在渐渐地改变。上世纪60年代,巴中县与县之间的公路修通了:70年代,乡镇之间的公路也修通了。目前,巴中已实现了90%的乡(镇)通柏油路、95%的村通公路 我欣喜地看着变化中的这一切,有时心中泛起一丝怅然,故乡在哪里? 大巴山的路修通了,崎岖山路上供来往过客打尖住宿的简陋的“幺店子”越来越少了,行进在国道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了,肩挑背扛运送物资的“背二哥”越来越少了:随着陆上交通的发展,南江河上的木筏子早已绝灭了踪迹,当年的放筱人不少已经作古,余下的也都渐渐老去 大山里的岁月流动得缓慢,但毕竟流动着。少年时代见过的小河边的筒车、水磨房,山里栽秧季节使用的脚踏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