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仲云用一生来书写红色春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魏仲云用一生来书写红色春秋

魏仲云用一生来书写红色春秋早在XX年,重庆市沙坪坝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主持人宣布区文联第二届顾问名单并颁发聘书,当满头银丝、气质儒雅的魏仲云被排列在几位名人作家之首登台亮相之时,台下代表们敬仰的目光一起投向了这位以“春蚕精神”自勉的文坛老人。其实,已是耄耋之年的魏仲云本身,就是一部耐读而传奇的故事。 十里洋场大上海,富家少爷要革命 魏仲云的家乡在靠近山东的―个古老贫瘠的地方。这个县―般人知之甚少,但讲到三国演义中关羽兵困土山,就会有印象,那里就是魏仲云出生的地方――邳县(现邳州市) 魏仲云的家庭是一个工商业兼地主的家庭,父亲曾担任镇上的商会董事,在城镇开设洋纱庄,乡下还有500亩地,可谓是殷实富裕,在地方上也是有钱有势。魏仲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母亲40岁时候才生下他,老来又得子,所以格外疼惜。然而当时已值军阀混战之时,这个小少爷也没能享受到几年福。6岁入小学读到二年级时,离邳县不远的台儿庄大战的炮声打破了魏仲云童年的安逸宁静。很快,家乡被日军侵占,300多父老乡亲被集体屠杀。魏仲云不得不跟随着父母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流亡逃难的生活 国破家亡,在魏仲云小小的心灵里便埋下了对日寇的刻骨仇恨。魏仲云一面读小学,一面跟着父亲参加巩固根据地的抗日斗争,还带头在镇上成立了抗日儿童团,担任团长,组织领导7个村儿童团400多人参加抗日。15岁那年,魏仲云辗转到上海读中学。到了十里洋场的大上海,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和新奇,也打开了他认识社会的眼界 受新四军的影响,生性活跃,关心政治的魏仲云一到上海不久便开始了他的学生运动。并很快被地下党发现培养,一直做地下工作直到上海解放。有趣的是,家里人却并不知道魏仲云是一名地下党员。在国民党政府机关工作的堂兄、姐姐、姐夫等从南京来上海准备乘船逃往台湾,还商议过要把魏仲云绑起来一起带走,然而阴差阳错,魏仲云最终还是留下来继续着他的革命工作 后来,挺进大西南的招兵开始了。要放弃上海的繁华,走进环境艰苦的大西南,这对于和魏仲云一样的学生来说的确是很难走出的一步。上千人的学校,只有魏仲云和他带动的另外三个学生去,于是青春结伴上征途,走向大西南。然而这一切,魏仲云的父母并不知晓。直到魏仲云已经跟着部队走到南京的时候,哥哥怕这一去,行程万里,还不知道途中是死是活,于是将实情告知了家人。母亲一个人从家乡赶到南京,找到了魏仲云,铁了心要把他带回去。魏仲云一面向上级报告情况,一面给母亲做思想工作,后来,居然带着母亲一起坐上了西行的货车。在迂回战术的路途里,经过家乡时候把母亲送回了家,然后自己又跟着大部队继续西行,此后,就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过自己的双亲,这成为魏仲云至今尤为叹息的遗憾 在进军西南的时候,前有国民党残余部队,后有土匪追击,途中就已经有同志牺牲。每天行百里路,一身长满虱子,脚上起了水泡,跋山涉水终于到了目的地――重庆,连邓小平政委都说他们这算得上一次小长征了。刚到重庆的魏仲云未曾料想境况会比想象的要艰难得多。被分配到江北寸滩,没有水,没有电,到处都是山。很多女同志看了都嚎啕大哭。尽管如此,一个区还是被他们十几个人给接管了下来。魏仲云也在重庆定居了下来,从风华正茂到鬓发斑白,这一呆就是几十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战争时候颠沛流离,和平年代命运也给魏仲云开了玩笑。由于之前做地下党的时候魏仲云在还乡团当过卧底,可是,时隔多年,帮他打入还乡团的人已长眠于地下,没人能证明,魏仲云因此而被开除了党籍。命运多舛似乎也有它自己的用意和安排。在歌乐山接受劳动改造的时候,魏仲云每天挑着粪桶下山,到街上挨街挨户收“罐子”,然后用他瘦弱的双肩担到5里以外的生产队,就这样整天不停地往返。扛着粪桶穿梭于大街小巷让魏仲云有机会听到了很多民间传闻趣事。所以,当后来有人问他一个江苏人为何对歌乐山了解那么详细之时,他笑着回答:“我挑着粪桶在那山上转了多少年啊。” 最让魏仲云感动的还是他的妻子,她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们的婚姻,有时候还翻山越岭来看他,孤身担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等着他回来一家团聚。魏仲云决定顺应形势把失去的光阴都弥补起来,然而对于只有初中文化,没有任何文凭的他来说这谈何容易。尽管困难很多,魏仲云也不想消耗余生。那时候,做党史是一个很清苦的工作,没多少人去做,魏仲云心甘情愿揽下了这个苦差事,从零做起。为了整理地下党可能存下的档案,他到处奔波,四处走访,短短半年,走遍大江南北,收获的不只是资料。更多额外的是在走访中听来的许多英雄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自小喜爱文艺的魏仲云决定在文艺上闯出一条路来,于是试着搞文艺创作,试图去敲开文学的大门。然而对于只有初中二年级学识的魏仲云来说,要搞创作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他就自学自补,字典都翻烂了好几本。慢慢地,他的小说,散文,剧本等都被刊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