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联文学和我国对话.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苏联文学和我国对话

关于苏联文学和我国对话需要走进真实的历史 李辉(以下简称“李”):我对你的作品最感兴趣的是在《读书》上的《寻墓者说》。有人写文章把我们两个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题目叫《从李辉到蓝英年》,这使我感到很荣幸。你这些年发表的文章,让人们看到了不少苏联时代的真实情况。你从历史档案中寻找问题,谈论的话题启人深思,帮助人们走进真实的历史。读你的文章,我觉得在很多方面能产生共鸣 谈到二十世纪外国对中国的影响,恐怕最为重要的是苏联。我想在一系列关于二十世纪的反思专题中,不能没有关于苏俄文学、文化、政治对二十世纪中国影响这一方面的内容,题目不妨就叫“一面镜子”或者说“一个参照系”。我想请你围绕这个内容谈一谈。首先我想了解你发现这些历史档案的过程,你为什么会对那些材料产生兴趣? 蓝英年(以下简称“蓝”):我到苏联去讲学是1989年9月,正是苏联大解体的时代,我的兴趣全在政治上,订了七八份报纸,每天都在看报纸,了解了很多情况,经常给我的学生和教研室的同事讲。后来我看到很多报纸对萧洛霍夫的抨击,说他是斯大林的帮凶,说他对农业集体化大唱赞歌,苏联造成今天的局面也有他一份责任。我感觉到萧洛霍夫不是这样的人,因此就把兴趣转向了萧。当时报纸和杂志很多,我上午上完两节课,还要给教师上辅导课,中午喝瓶啤酒吃点面包就直奔图书馆。我先在馆里看,然后把有用的书刊借回去,晚上不看电视,把它看完。一些有价值的材料就复印下来,积少成多 有的材料是在特定情况下弓I起我的兴趣。俄国人在饭后都有唱歌的习惯,有一次大家唱歌,唱的都是根据伊萨科夫斯基歌词谱写的歌曲,如《卡秋莎》等,唱了十几首,我回去记下来一看,竟没有一首歌曲是歌颂农庄的。大家都说他也是歌颂集体农庄的诗人,可是“卡秋莎走在峻峭的岸上”,她是从哪里出来的,从家里还是集体农庄?谁也不知道。他歌颂的是俄罗斯的大自然,歌颂的是大地和人们之间美满的爱情,这也不是对农庄唱赞歌啊!后来,我翻他的《全集》,只有一首诗算是写集体农庄的,叫《生活地理学》,但是反映的农庄现实是穷困、落后的。他的《全集》对我触动很大,都说他是歌颂集体农庄的诗人,其实他连共青团员和农庄这样的字眼都很少用。我觉得好多问题我们理解错了,我需要了解真相,因此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资料收集工作 李:你说的理解错误,是读者理解的错误,还是翻译介绍过来时就是误导,或者说是作品本身就存在的? 蓝:两者都有。《被开垦的处女地》,中国和苏联都说它是歌颂集体农庄的小说,可是它的正面人物写得非常令人讨厌,反面人物倒挺真实。这部小说,写的是几个教条主义狂热分子领导一群“二流子”清算种田能手。限于过去的条件,对一些作品,我们理解错了,今天需要重新认识它。我就是从这里人手来探讨这些问题的。 。 李:后来你是怎么看到那些克格勃解密档案的? 蓝:我后来最感兴趣的就是这些资料,有好多东西我们过去根本不知道,一看就吓一跳。比如当时《新世界》的主编特瓦尔多夫斯基,也是个著名诗人。依我看,苏联诗人中,前有马雅可夫斯基,后有特瓦尔多夫斯基。他还是苏联作协的书记,可是他的一言一行都被克格勃盯着。他去新西伯利亚市同读者见面,被克格勃主席作为重要情况报告给勃列日涅夫。我看后感到非常惊讶。当然,这些档案后来都公布在刊物上。再比如法捷耶夫,我早就看过他的遗书,但我还想找到他写的亲笔信,最后终于在《苏共中央通报》上找到了影印件。与《红星报》上发表的相比,《红星报》有两处删改,把他对现实完全灰心的话删去了。档案馆我是没有资格去的,但发表出来的材料已经不少了,杂志太多了。在里面查材料像大海捞针,有时根据一个注就能找出有用的材料来,但也有一无所获的时候。写这种文章,孤证不行。几个观点不同的作家从不同角度使用同一材料,这样的材料才可信可用 李:后来你第二次去那里又呆了多久? 蓝:呆了半年,1994年9月至1995年1月,我整天都泡在图书馆里。海参崴有两个图书馆,一个是高尔基图书馆,是国立的,一个是法捷耶夫图书馆,是州立的。查资料跟翻译不一样,非常苦,你得学会披沙拣金 李:我对你的经历有兴趣。你觉得个人的经历对于你重新认识苏联文学的真实面貌是不是有影响? 蓝:我以前一直在大学里教语言和文学选读。在1952―1953年,我看《远离莫斯科的地方》这样的书,很受感动。1957年反右以后,我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因为同右派划不清界线,被开除团籍,差点划为右派。1959年又批判我右倾。我可以说没有一次运动不挨整。文革开始,我的问题更严重了。1958年姚文元批判巴金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反对姚文元,还说过“要实事求是,不要打棍子”的话,寄给当时上海的《文艺月报》。文章没有发表,但是排出了清样,文革的时候,清样被寄给了工作组。这回的罪名大了,反对姚文元就是反对中央文革嘛,挂了个牛鬼蛇神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