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媒传染病选读.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数埃立克体病病人有血象异常。 在急性期,大部分HME和HGE病人的白细胞和/或血小板计数下降。 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下降可作为HME和HGE感染的主要特征而与其他的发热性感染相鉴别。 约有90%的HME和HGE病人血清中的肝脏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增高。 另外约有半数HME和HGE病人的血红蛋白水平或血细胞容积下降。 少数病人在躯干和四肢可出现淤斑或淤点样皮疹,常被误诊为斑点热。 致病机理 蜱传埃立克体是通过蜱的叮咬进入体内,经微血管或淋巴道进入有关脏器 主要存在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网状内皮系统的器官和组织 埃立克体在这些器官和组织的吞噬细胞内生长繁殖,直接引起宿主细胞的损伤。 破坏宿主细胞从G1期向s期转变,从而导致细胞的凋亡 埃立克体感染后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产生的抗埃立克体的抗体可与宿主细胞表面的埃立克体抗原相结合,介导免疫活性细胞对宿主细胞的直接杀伤。 在免疫应答中,免疫细胞释放出细胞因子和其他炎性介质,可导致组织损伤、灶性坏死以及肉芽肿形成等 临床诊断 流行病学 蜱媒存在地区,HME和HGE流行的夏、秋季节 若近期内被蜱叮咬或与蜱有过接触 临床症状 发热、头痛、肌痛等类似流感表现 血象 白细胞减少和/或血小板减少 酶谱增高 实验室 血清学和PCR等病原学诊断 蜱媒传染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软蜱 在我国称为新疆出血热 首次报告于1965年,11例死亡10例 该病尚未列入国家法定报告传染病,已知病例仅分布于南疆叶尔羌-塔里木河胡杨林地带 亚洲璃眼蜱为传播媒介。 蜱媒传染病—巴贝虫病 硬蜱 蜱媒传染病—斑点热 革蜱 我国虫媒传染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 More endemic areas? More undiagnosed human cases? 蜱媒传染病—土拉弗氏菌病(野兔热) 巴尔通体感染 20多个种及亚种 猫抓病 战壕热 秘鲁疣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Thank you! * 苏格兰脑炎、波瓦桑脑炎、凯萨努尔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 ; * * * * * * * 蜱媒传染病 蜱媒传染病概述 蜱媒传染病是一类由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高,致残率高。近20年来由于埃立克体病、莱姆病、斑点热等一系列新的蜱媒传染病相继出现,且流行区域不断扩大和发病率不断上升,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蜱 媒 传 染 病 ☆ 蜱可感染、传播的病原 体种类多、范围广,包 括细菌、病毒、立克次 体、螺旋体、寄生虫等 5类220多种。 ☆ 一种蜱可同时携带2种 或2种以上的病原体。 ☆ 许多病原体能经卵、经 期传递,使蜱兼具贮存 宿主和传播媒介功能。 蜱具有独特的卫生意义 ☆ 有人将蜱比 作“潘多拉 魔盒” 。 蜱传疾病 Add your title 病毒 Add your title 细菌 鼠疫、布鲁氏菌病、野兔热 Add your title 立克次体 无形体、Q热、流行性斑疹伤寒 Add your title 螺旋体病 莱姆病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森林脑炎 蜱媒传染病—莱姆病 硬蜱 我国虫媒传染病—莱姆病 七十年代末发现了莱姆病,现近40个国家报告有本病或自然疫源地存在,许多地区的感染率和发病致残率都很高。 在美国有“第二艾滋病”之称 自1982年开始莱姆病监测以来,已累计近10万例病例,近几年每年均有近2万例新发病例。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病列入重点防治对象; 据估计欧洲每年诊断的莱姆病病人达5万例以上 俄罗斯于1995年被列为其法定报告传染病 我国1985年首次报告 牡丹江林区 1987年艾承绪等报道,海林县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 1990年在福建邵武、建阳、沙县等林区发现并证实了首批患者 研究均证实,莱姆病分布十分广泛 东北林区人群感染很普遍 26个省(市、自治区)的人群中存在莱姆病的感染;17个省( )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人群中有莱姆病的发生和流行 估计年发病万余例 浙江 病原体 伯氏疏螺旋体,又称莱姆病螺旋体 微嗜氧,革兰氏阴性菌 生长缓慢,可由BSK培养基培养 宿主动物 啮齿动物:鼠、兔、蜥蜴、麝、狼、鸟类等野生脊椎动物以及狗、马、牛等家畜。 美国北部:主要为白足鼠,感染率86%,带菌时间长达13个月。 欧洲:姬鼠属鼠平属,可终身带菌。 传播途径 主要为媒介生物传播 北美为肩突硬蜱和太平洋硬蜱 在欧洲为蓖麻硬蜱,在亚洲为全沟硬蜱 非媒介生物传播 目前的研究表明非媒介传播是存在的 接触传播 、经血传播 、垂直传播 季节性 流行早期季节性明显,呈单峰型 发病高峰期与蜱类活动高峰期正好吻合,发病高峰在每年的5~9月份 晚期季节性不明显,全年均有病例发生 致病机理 病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