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安徽地区私人刻书馆藏举隅.pdf
· 图书馆工作· 2007年 第4期
清代安徽地区私人刻书馆藏举隅
徐晓俊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合肥 230001
(摘 要] 安徽刻书的历史源远流长,刻书的内容涉及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范围极广,可谓精
彩纷呈现。本文以清代安徽私人刻书家为线索,依据馆藏资源的优势,展示我馆相应的馆藏古籍书目文
献,尽可能细致地反映馆藏地方刻书文献的外部特点、相关信息,以及馆藏地点,给读者提供独特的利用
古籍的途径,使所有到馆读者能方便快捷地获取安徽地区古籍文献
(关键词] 清代 安徽地区 私人刻书 馆藏
安徽省图书馆庋藏着丰富的古籍刻书文献, 形式出版本人及本族、本学派先人先师著作为主
珍本善本为数甚多,其中不乏海内孤本与国家级 的家刻群体,n]可以说是历“清”不衰。有鉴于
善本。在诸多馆藏古籍刻书文献中,清代皖籍名 此,特辑录清时部分刻书成就卓著者并配我馆馆
家或皖人镌刻的书籍亦占相当部分,这些地方刻 藏书目,以窥一斑。
书文献,见证了安徽地区刻书的兴盛与发展,从一 一 、 清代安徽地区著名刻家及馆藏
个侧面反映了安徽地区在印刷史、科技史、经济 方以智(161l一1671),桐城人,字密之,号鹿
史、社会学史等方面的流变过程,为诸多学科的专 起、大起、曼公,别号浮山、智者、愚者大师等。有
家学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翔实可信的史料依据。 “入滕寓”、“稽古堂”、“浮山此藏轩”室名斋号,并
因此,正确评价清代安徽刻书的历史地位与价值, 以“浮山此藏轩”为刻书堂号。[2]我馆现藏:清康
对于我们今天整理古籍文献、继承文化遗产,都具 熙五年(1666)浮山此藏轩刻其自撰《通雅》五十二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卷(16册),《物理小识》十二卷(4册)。
安徽地区刻书自唐至清,历时千余载,其间经 钱澄之(1612--1693),桐城人,明末清初文学
兵燹水祸,虽百不遗一,但传至今日,仍令人赞叹! 家,原名秉镫,字幼光、饮光、敛光,号田间,别号西
同时,安徽地区刻书又以校勘刻印精美、纸墨版式 顽。其“斟雉堂”,为桐城历史悠久的著名家刻。
典雅、文采风韵焕然,在中国雕版史上独树一帜, 所刻之书精湛美观,均为名版。我馆藏有:清康熙
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斟雉堂刻清钱澄之撰《庄屈合诂》二卷(5册),清
有清一代,安徽地区刻书业达到鼎盛。刻书 康熙斟雉堂刻钱澄之撰《田间诗学》(9册),清康
名家辈出,梓行繁荣,所刻之收不乏内蕴厚重、色 熙二十三年(1684)斟雉堂刻清桐城钱澄之撰《田
彩斑斓之精品。尤其以“文献之邦”、“东南邹鲁” 间遗书》(20册),清康熙斟雉堂刻清钱澄之撰《田
著称的徽州六邑,本就有着悠久的刻书历史,随着 间易学》十二卷(6册),清同治二年(1863)桐城斟
大批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徽商介入,为刻书提供 雉堂重刊清城钱澄之撰《桐城钱饮光先生全书》
了雄厚的资金,加之历年形成的镌刻队伍,为刻书 (20册),还有清宣统二年(1910)钱氏木活字本
提供了精湛的技艺,造成了刻书工艺的迅速发展, 《钱饮光先生遗书》三十卷、年谱一卷(1O册)。
形成了中国古代刻书史上独占鳌头的徽派时代。 方苞(1668--1749),桐城人,寄籍上元,清代
徽州地区也因此成为全国四大刻书中心之一。与 著名散文家,桐城派始祖,字凤九、一字灵皋,号望
此同时,其他县邑也出现了规模不等的私刻,如江 溪,以“抗希堂”为室名堂号。方氏一脉,自明迄
南的宁国、太平两府学者众多,著述非常丰富,家 清,代出名流学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