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回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回顾

近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回顾 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和总体上看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近代中国是指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十年的中国。这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商、周以来,在三千多年可考证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时期的变化最大,影响也最深远。其中,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微弱到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到了今日,它正在发展壮大。它的发展反映了旧中国和新中国在不同的年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乃至军事上与西方交往的过程,也是自身变革的过程。要深入研究它,可以写成多卷的近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李约瑟爵士在这方面做出令人敬佩的不朽的贡献。我不是从事科学史研究的,是学工程的。在这里只是简略地谈谈个人的意见,其中许多事迹已是众所周知,也有不少情况是个人七十多年来的亲身经历,一并介绍给大家供参考 从我国古代历史看,我们的先人曾对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和火药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传播起了划时代的推动作用。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还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许多方面处于世界上领先的地位。现仅举数例。在历史上中国首先采用铁犁播种;在天文上最先测到超新星的爆炸和太阳黑子;在数学上比西方早1XX年计算出精度达到七位的圆周率,并用很简单又便于记忆的分数355/113表示之;在地震学上东汉的张衡发明、制作出浑天仪,测报地震发生的方位和烈度;在工业上最早炼出钢,制成精美的瓷器,因此英文称瓷器为china;在土木工程方面最早建成大跨度的石拱桥(赵州石拱桥)和悬索桥;在水利工程方面,李冰父子在长江的支流岷江的灌县兴修水利,建成了中国最早的灌溉工程,使百万亩的农田至今还受益。这在世界水利史也是少见的。中国的医药学,包括蒙医和藏医,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证明疗效是好的,有它的独到之处。总之,古代的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曾经有过辉煌的成就 到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即明朝中业,西方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开始了工业革命。中国则仍长期停留在封建社会,在生产上乃至科学技术上日渐落后于欧美 但在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已在萌芽。例如,在明朝中叶研究农学天文学的徐光启较早向罗马传教士利玛窦学习研究西方科学: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另一位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于明末1622年来中国参与修订历法,对于中国向西方学习科学起了启蒙作用 到了清朝鼎盛时期(雍正乾隆时期),这些自西方引进的科学技术并未得到重视和传播。相反,中国在这一时期反而盲目自大,闭关自守。1840年鸦片战争和以后几次的西方列强和新兴的日本帝国发动的对中国的侵略,直至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战争,清王朝屡次败北,才使当时统治者中一部分有识之士,即称为“洋务派”,如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等人,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国家不受西方侵略,就得向西方学习。学习什么?人们看到的首先是学习有关军事的技术。从此,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的潮流 从十九世纪后半叶开始,中国的一些主张开放的人士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1.建立西方模式的新式学校,培养科学技术人才;2.选派青年人到西方国家留学 下面将十九世纪末叶至今分为三个时期叙述这两种方式发展的情况 1862-1918年 高等工程教育――建立西方式的大学,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自1862年起,满清政府在洋务派的推动下陆续建立了一些西方式的学堂,培养海陆军、翻译和中等技术人才。到1895年成立了第一所培养高等人才的工科学校,名中西学堂,于1905年改名为北洋大学堂,随后改为北洋大学,解放后,1952年与天津工商学院等校合并,成为今日的天津大学。1896年又相继成立了上海南洋大学,即今日的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唐山路矿学堂,即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今日的西南(唐山)交通大学。这三所工科大学。连同1911年以美国庚子(1900年)赔款余款建立的清华学堂,1925年提升为大学水平的清华大学,是1949年以前中国最主要的培养工科人才的高等学府。在培养理科人才方面在1918年以前主要是北京大学和东南高师和东吴大学(1928年合并为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在二十年代以后还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等 这个时期的前四十年,大学的教育思想来自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这个教育思想指导下,学生仍以学文、法科为主,理工科学生人数甚少。到辛亥革命以后,学理工科的学生比例才有所增加,占总数约万人的1%左右 学校的教学和管理 校长由当时教育部委派,一般是高级官员,个别是学者,如北大校长蔡元培。教师基本上聘自欧美。开始阶段有少数日本教师。中国教师还极个别。教务长一职多因无合格中国学者,在较早阶段也是请外国学者担任的 在辛亥革命以前,大学分8科(相当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