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随父母下放农村难忘记忆
随父母下放农村难忘记忆1966年5月7日,毛主席审阅军委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写了封信。在信中,毛要求全国各行各业都要办成“一个大学校”,“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又能从事农副业生产,又能办一些中小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若干产品和与国家等价交换的产品”,“也要批判资产阶级”。这就是“文革”中影响深远的“五七指示”。1968年5月,黑龙江省革委会为纪念“五七指示”发表两周年,在庆安县柳河办了个500名省直机关人员参加劳动锻炼的农场。10月5日,《人民日报》以“柳河五七干校为机关革命化提供了新的经验”为题整版报道,并在编者按中传达了毛主席的“最新”和“最高指示”:“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劳动。”随后,各地机关和文化部门陆续选择偏远、贫穷的农村办“五七干校”,大批干部和知识分子开始下放劳动。父母单位武汉某出版系统也于1970年成立了“五七干校”
这年10月,在得知父母决定全家随单位下放干校时,我颇为高兴,原因当然与“反标”(1968年时笔者只有小小年纪却已因莫须有的“反标”罪名进过学习班) 有关。当时我想只要摆脱这里的环境,什么地方都愿意去
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很简单,因为除了书桌、凳子、书柜、箱子和床外,我们家没有其它财产。离开江城头天晚上,家里所有东西都打了包,我们睡在地板上,这是我首次睡地铺。次日早晨起得很早,生平头一回搬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当坐在卡车车厢挡板处的小方凳上时,我睡意全无。在飞扬的尘土里,随着城市楼房和柏油马路渐渐离去,我感觉自己似笼中小鸟回到大自然般的惬意。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沔阳县河区河公社河大队三小队。下车后,父母和哥哥忙于搬运行李,我却已窜到家对面的泥塘里,和农民孩子一道捉泥鳅去了。为此我失去了父母单位给我们全家在“新居”门前合影留念的难得机会
沔阳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土地肥沃,地势平坦。过去因水患不断,导致“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建成后,水患得到控制,不过生活条件仍然很差。虽距武汉不足100公里,我们的住地却没有电和自来水,也无煤和炉子。最初我们和知识青年为邻。我和父母的房间,摆着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一个书柜和桌子,再无多余的地方。朝北的木板窗很小,光线昏暗;哥哥和一位武汉知青住隔壁,房中间有隔墙,知青住里面,哥哥住外面,哥哥这边有个单人床和迭起的两口箱子。那位知青很特别,冬天卖夏装,夏天卖冬装。看他一人在外不容易,父亲曾“借”给他一些零用钱,后来没还也就算了。我们的房顶用茅草铺成,外面下大雨时屋内漏小雨,父母便用脸盆放在蚊帐上接雨水,泥土地面凸凹不平
紧挨哥哥房间的另一边,是一大一小的套房,住着两位武汉钢铁公司下放女知青,她们是姑嫂俩,负责夜校,大伙管她们叫“小钱”和“小付”。她俩比我年长很多,但我也随大家一样叫。天黑时,想识字的农民拥挤在堂屋方桌前,听她们讲课,有时也教歌。我晚上没事也去那里。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高举红旗向太阳,毛主席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向前进……”我就听过好多遍
女知青房间侧面是用高粱杆搭成的偏房,那是我们家的厨房兼浴室。房内有口大水缸,平时由父亲和哥哥从较远处的井里挑来水盛满,然后加明矾镇成清水,再用半个葫芦制成的瓢舀着用。水缸旁是做饭的土灶,有现在办公桌大小,我们用稻、麦草或棉花杆做燃料,它们占了小半间房子。棉杆烧起来烟较小,噼哩啪啦像放鞭一样,声音很好听。灶的旁边还点缀着水罐,柴火高烧时,水罐就会发出咕嘟咕嘟的响声,预告着里面的水已达到沸点。我们在后院还挖了个大坑,用高粱杆围上,就成了厕所。庄稼需要肥料,这里便是无价之宝。家里照明用煤油灯和“马灯”,后者很像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用的号子灯,也用煤油作燃料,但提着方便,可经受风吹雨打。队里举办大型活动时用“气灯”,那时觉得“气灯”特别亮
父母单位来到干校的职工统称“学员”。无论资历深浅、级别大小,都叫“五七战士”。大家不分年龄、性别,全部按军队编制编入连、排、班,父亲当时是连部负责人之一。他们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出工、收工,整队呼口号,唱毛主席语录歌;还要向毛主席“早请示(开工、早饭前集体或个人肃立毛主席像前,手握语录本并贴至胸前,向毛主席表达忠心和敬意)”、“晚汇报(就寝前向毛主席报告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例行性地一日数次集体齐声高呼:“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他们甚至还要参加野营拉练。学习内容是体力劳动,种田、挑粪、养猪、做饭、挑水……要求自食其力。也有因不堪重负而病倒的。据说与群众性批斗相比,干校干部相对要自由许多,尤其对那些所谓“右派”而言,这里的环境比他们过去的生活甚至有所改善。因为这里的条件和待遇并不算太恶劣,劳动强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