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活的痛感与生命的信仰.doc
生活的痛感与生命的信仰
诗人雪松对艺术(如诗歌、书法等)总是怀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感知力,尤其是在诗歌的创作中,雪松总是以一种虔诚的姿态审视繁杂的日常,剥离世俗的烦扰,回归简单、纯朴、本真的生活。近日喜闻雪松的新诗集《我参与了那片叶子的飘落》(漓江出版社,以下简称《叶子的飘落》)出版,也见证了他在诗歌创作领域的又一高峰。
或许是经历了“不惑之年”的洗礼,雪松在《叶子的飘落》的创作上彰显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尤其是在对生活的体悟与生命的信仰上,更为本真、质朴、虔诚。他尝试从复杂的现实生存世界中提炼出独特的生命体验,进而置身事外,以一个“旁观者”的视阈审视现实的生存境况,于细微的生活点滴处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呈现人们本真的精神姿态,展示底层社会的生存图景。这里面有对自然的歌颂,对生活的赞美,对亲人的爱恋……但其中也寄寓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痛思和感伤。
阅读雪松的诗总能感受到一份强烈的画面感,亦或是身临其境的现场感。他善于将生活经验融入到诗歌的创作当中,以一种质朴、本真的情怀来亲近、观察、体验身边的事物,如石头、阳光、蜻蜓、蝴蝶、羊群、野兔、青蛙等诸多具体、可感的物象皆成为其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动力。正所谓是“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如在《体力劳动者》一诗中对装卸工“洗脸”过程的描述,就带有强烈的画面感,借助“洗脸”这一动作将诗中所“遮蔽”的劳动者一天的艰辛工作变得“澄明”,展示了劳动者充满辛酸、焦虑和喜悦的生活情境。正所谓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可以说在这一点上,雪松通过“洗脸”这一简单动作显示了劳动者的存在之真,将此在的劳动者刻画得淋漓尽致。诗言:
一名装卸工在庭院中央洗脸
这是他下班后
每天要做的事情
满满一盆清水
被他用两只大手撩起来
水花四溅
他的嘴里发出
畅快的噗噗声
盈满了整个庭院
他洗得坦坦荡荡
他是一名卖足了一天力气的
体力劳动者
他无愧于这一天,无愧于这一盆水。
这正是作者内在的生活经验的审美呈现,是对生活的敬畏,对生命的虔诚,亦是呈现出了一份诗意的画卷。从诗中亦可以看出,雪松对诗歌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掌控力,他擅长运用简洁、朴实的语言,但每每细读后却又是最富有张力、富于诗性的。有如《清洁工》中用“追赶”“捡”“吹”“弯腰”“逮”等简洁的词语却是将女清洁工两次捡纸的过程描摹得细致入微。又如在《小学生》中,雪松又生动地展现了一个获得“三好学生”奖状的孩子兴奋的心情,“他太兴奋了,一??纸/让他快乐地蹦跳着/他小小的身体都扭动起来/他被一个土坎绊了一跤/没有被摔碎/爬起来接着跑……”一系列动词的连用,将孩子兴奋的姿态表露无遗,如一幅美妙的画卷。
可知,雪松的诗多是从生活的细微之处起笔,怀着一颗质朴的“生活心”,进而借助简洁的语言形式来还原生活的本真之态。但值得注意的是,从诗集《叶子的飘落》中可以看出,雪松对生活和生命有了一种新的认知和解读,并不是单纯停留于对“生活景”的模式化的赞美、歌颂,反而是以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多视角的“还原”,呈现出对生活的本真面貌的反思和对生命信仰的深度追问。如对死亡的思考,“世间找不到一头寿终正寝的牛/猪被柳条赶着去死,在河岸上/它的小步轻快/水里的鱼仰躺在水面上死/人坐着飞机去死,乘着航天器/把死介绍到另一个星球”(《死》),对老狼悲怆命运的刻画,“一匹被砍光树林的老狼/无法继续它的生活/它呆立河边,波浪一个追着一个/它将被后来者撕碎/像猎物的肉块”(《老狼》),对鸟儿孤独无助的担忧,“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我甚至不忍多看它一眼/它的美丽增加了我对这个世界的担忧/远走高飞吧,遁于密林/这个世界和我/都已不适合再看见你”(《美丽的鸟》)……
显然繁杂的现实横亘在人们的生命中,侵扰了人们本真、淳朴的日常生活。然而在进一步的追问、反思中,诗人深刻地发现了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即在于――“残破的人性”。“在深夜,我试图复原/一个晴朗的草原之梦/复原蛰伏在房间里的那声枪响/复原装饰后面/残破的人性”(《羚羊》)这种人性的贪婪与“残破”也深化了诗人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也使得诗中弥漫着一种浓郁的生命之痛和灵魂之伤,“活着/连续不断地退却/……我来不及开口/因为退却在加速/现在加速变为过去/加速的力量/让我们无法拥有/片刻的安宁/生命在剧烈地摇晃/像一盏油灯/被加速带来的风――吹灭”(《活着》)又如在《划亮火柴》中所述:“我的半生/就是不断地划亮火柴/又不断地/被风吹灭”。这种生命的痛感实质上正是作者内在悲悯情感的切实传达,是基于“此时”的生活经验,将内在的生命体验投射到具体的、感性的物像中,彰显了诗人对生命、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的感受。或许,这正是雪松诗歌的独特之处,他将对诗歌的信仰融入到生活的方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