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庆阳香包营销策划书
中国?庆阳香包
营
销
策
划
书
组名:12物流庆阳小组
组长:王利
组员:张卫军 魏永霞
时雪敏 王芸 孙静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一、前言
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在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长河中,这个“生产者的艺术”,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成长,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国民的心灵、精神乃至性格。甘肃省庆阳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化艺术。庆阳民俗文化产品是上溯文化源头、下植民俗沃土而绽开的奇葩,古老、神秘、怪异、精致,充满了人类的良好愿望,有物必有图、有图必吉祥,纳祥祈福、禳灾避邪、祛疾保平安是其永久的主题。而庆阳香包也是这种美好愿望的结晶。
二、庆阳香包的简介
庆阳香包 又称“绌绌”,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rang)灾避邪,祛病保平安是庆阳香包祈祝这个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题。
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货”。庆阳地区有端午节制作佩带“绌绌”(“绌”原指原始骨针的一种缝制方法,后借称用布缝制、袋口能松能紧的包袋)的习俗。其起始时间尚不可考,据说形成于公元前两千三百多年,《黄帝内经》的作者歧伯曾携一药袋防疫驱瘟、禁蛇毒,开创“薰蒸法”。因歧伯生于庆阳,故此法在当地渐成习俗,流传不断。草药被称为“香草”,因而药袋便称为“香包”或“绌绌”。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jī)者……衿(jīn)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2003年时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至明清两代,庆阳香包十分兴盛,成为人们佩戴或馈赠的佳品。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20世纪60年代以前,庆阳香包的绣制普及到家家户户,庆阳女孩儿多“七岁八岁学针线”。20世纪60年代,庆阳香包开始走向沉寂。近二十年,香包的制作与刺绣又开始复兴,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王利
三、庆阳香包的市场分析
(一)、市场现状
庆阳市香包刺绣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作为产业,近几年才起步。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被群众零星带上市场进行销售而变为商品,但一直处于民间自发状态,其文化底蕴和市场潜力远远没有得到综合开发和充分利用。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发展和完善,市、区抓住时机,相继举办了香包节、展销会,有力地推动了香包产业的发展,使生产加工户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尝到了甜头。特别是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2003年“一节一会”的精心筹备,为全市香包产业开发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至此,各级党政组织更加重视香包产业的发展,干部抓香包工作力度大,群众制作劲头足,市场营销渠道拓展快,产业队伍不断壮大,产品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其发展走势强劲,形势喜人。
(截止2003年5月底,全市香包刺绣加工的农户已发展到71977户,从业人员102698人,分别占全市总农户和农村成年妇女总人数的14.6%和11.8%,其中有一定生产规模和一定生产能力的专业户8070户,加工制作人员25796人。据不完全统计,共加工生产香包刺绣制品161万件,其中精品10.1万件,普品150.9万件。产值715万元,比上年增加242万元。已销售31.5万件,收入35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