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九册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件汇编.ppt

语文第九册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件汇编.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第九册第2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件汇编

* 莎士比亚说: 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培根说: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高尔基说: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美国人说: 书籍是积累世人智慧的不灭的明灯。 杰·李·贝内特说:书籍是作者为我们渡过危险的人生之海而准备的罗盘、望远镜、六分仪和海图。 季羡林 文学翻译家、学者。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大学下属的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长期致力于印度语言、文学及历史的研究和翻译工作。著有《印度简史》,译有《沙恭达 罗》《五卷书》等。 作者简介 知识链接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 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 内容。 学习目标 1.认真阅读课文,用___画出生字词并读一读。 2.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主感知 闲书 主张 通顺 可靠 培养 起码 母语 建议  偏科 水浒传 三侠五义  绿林好汉   滚瓜烂熟  中西贯通  古文观止   彭公案 péng 三侠五义 xiá 嗯 绿林好汉:原指西汉末年聚集起义的湖北绿林山 的农民起义军。后来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封建统治者的人们。文中指《水浒传》里所描写的起义后聚集到梁山上的各位英雄。 一百单八将:单,一个。文中指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 滚瓜烂熟:形容朗读、背诵得熟练流利。 偏科:指单独着重某一科,不能全面发展。 注:用文字解释字句。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1.读课文,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合作探究 2.季老先生对于读书,提出了哪些见解? 1.读课文,说说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问题? 1、看闲书 2、偏科 3、学习外语 4、积累古诗文 成果展示 季老先生对于读书, 提出了哪些见解? 1、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2、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不要偏科,要学 好外语。 3、进行古诗文积累。 你是怎样理解下面的句子。 1、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2、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①我小时候,跟我一个妹妹一块儿看,家里的桌子底下有个盛白面的大缸,叔父一来,我们就赶紧把闲书藏到缸里头,桌上摆的,都是正课。 “闲书”指的是《彭公案》《济公传》等课外书,“正课”指的是课内要学习的课程。“闲书”与“正课”的区分源自教师与家长的界定。这句话是季老在与苗苗交流读课外读物时,现身说法,举了自己童年的例子。季老对童年时阅读印象深刻,说得生动形象,听来如临其境。 ②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3、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4、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你们了解了季羡林爷爷是怎样对待闲书的,认为小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什么?你们做到了吗?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季老在与苗苗交流中提出古诗文积累的建议,并用“起码”“最起码”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这与我们《语文课程标准(试用)》提出的古诗文背诵不谋而合。这里面既有季老自身成长的体验,又有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继承的关注,更是对“古今贯通”的一个注解与落实。 ③我觉得,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结合插图,说一说季老和苗苗分别分别有什么特点? 平易近人,亲切随和,幽默中善于引导,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之情。 季老: 苗苗: 热爱读书的小学生,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充满着尊敬崇拜。 比较:“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和“苗苗与季羡林的对话”, 想一想:课文为什么要以“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为题? 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树不仅代表苗苗和季羡林,“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先生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 在苗苗对季老的采访中,他们用了很长时间在讨论看闲书。那么到底闲书是什么,能结合课文谈谈你们的理解吗? *

文档评论(0)

wyj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