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与精神症状学(郭晗峰)应激相关障碍.pptVIP

绪论与精神症状学(郭晗峰)应激相关障碍.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Stress) 描述各种过强的不利刺激——应激源(Stressor)或应激性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 描述由不利刺激引起的生理、行为和主观反应———应激反应 指个体面临危险、威胁或挑战时的一种状态 应激源 性质: 积极(正):荣、得、乐、浮 消极(负):辱、失、苦、沉 频度: 常见 罕见——创伤性生活事件,如自然灾害、战争、同时丧失多位亲人、目睹他人惨死 职业性应激: 工作中缺乏接受和承认,缺乏信任、竞争和矛盾,工资待遇不公、经常调动、交流不够、任务分配不清、矛盾冲突、拥挤无法独处、噪音、责任和才能未充分利用或过度利用等 恋爱婚姻家庭应激: 被拒绝、失恋、性格不合、分居、外遇、离婚、丧偶、子女淘气成绩差、升学失败、就业困难、子女就业远离家庭、婆媳不和 社会生活的变化与个人特殊遭遇 前者包括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车祸,种族歧视、难民迁移,经济萧条等, 个体先天和后天的缺陷,如某些遗传病、精神病、难治性疾病,被虐待、遗弃、强暴,事业失败,破产 生活事件的评价方法 T Home和R Rahe(1967)合作编制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迄今两次修订 生活改变单位(LCU):反映每一事件引起生活变化的程度或是重新适应需要做出努力的大小 人为规定丧偶的LCU为100……..大样本调查后… 离婚73,被解雇47,退休45,与上司有矛盾30…….. 国内张明园、杨德森等编制生活事件量表 应激反应的影响因素 应激源的性质(是否符合个体需要) 应激源的强度 个体的身体功能状况 个体对刺激的认知和理解 性格特征、价值观、知识条件 既往经历:“曾经沧海难为水” 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易感因素 创伤前变量(pre-traumatic variables)焦虑或抑郁个人史和/或家族史,既往创伤史如童年期受歧视、受虐待、被遗弃、性创伤等,女性,平均水平以下的智商,神经质等 围创伤期变量(peri-traumatic variables)创伤性事件发生后个体的精神和躯体反应情况,个体的认知和社会支持程度等。 创伤后变量(post-traumatic variables)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事后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创伤性事件后遭受的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等。 病因和病理机制 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导致脑部神经网络的去甲肾上腺素神经递质的释放,导致觉醒度升高、警觉和焦虑增加。 杏仁核/海马复合体和中脑皮层以及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与前额皮层相连)等主要的脑系统能被应激系统激活并影响其活动。 病因和病理机制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是机体重要的控制和调节系统 交感-肾上腺-髓质轴(SAM轴)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受到抑制 下丘脑-垂体-生长激素轴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受到抑制 免疫功能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分类 41 应激相关障碍 41.1 急性应激障碍 41.11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 4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41.3 适应障碍 共同特点 精神刺激是发病的直接原因。 症状表现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 病程、预后与精神因素的消除有关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流行病学资料 国内12个地区精神疾病流行学调查(1982) 反应性精神病总患病率为0.68‰ 现患病率为0.08‰ 以青壮年发病多见 男女性别相近 国外研究表明女性多于男性 急性应激障碍—概念 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s):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在受刺激后立刻(1 小时之内)发病。 表现有强烈情绪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 意识障碍 定向障碍 注意狭窄 言语缺乏条理 有自发言语 动作杂乱 无目的性 对周围感知不真切 人格和现实解体 偶见冲动行为 事后部分遗忘 急性应激障碍—临床表现 精神运动性抑制为主的临床表现: 心因性木僵状态:部分病人表现为运动性抑制,情感迟钝、麻木,行为退缩,少语少动,近亚木僵状态。 心因性朦胧状态 精神运动性兴奋为主的临床表现: 表现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 激越,喊叫,过度乱动或情感爆发 话多,内容常涉及心因与个人经历 常伴有失眠、易激惹、注意集中困难,高度警觉和惊跳反应,运动不安等症状 幻觉、妄想少见 急性应激障碍—诊断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列1项: 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识模糊。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严重受损。 病程标准:在受刺激后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