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模糊性-边缘法学时代
论模糊性语言在法律实践的运用
》》》彭丹云 (福建福州 350007)
作者简介一部过分强调文字准确的难免会导致立法的片面性,而模糊,就其而言,是实现立法意图不可或缺的手段汉语是一种宽式在汉语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语用功能
具体来看,模糊性法律语言有如下的语用功能表现:
(一)模糊性语言的运用可以提高法律语言的灵活性,使法律具备了较强的适应性。由于主体认知客观事物受到环境、时代、能力大小和价值评判的制约,在一定条件下,人们不可能对所有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法律现象作出全面的认知并将其一一列举出来,也不可能对所有的法律行为逐条作出界定和定性,而法律语言又要维护法律的完整性,有效惩治各种犯罪,这就需要模糊性语言对这些缺漏和不足加以补充和充实,以便法律概念的外延扩大到法律所规定的范围。如卜安淳主编的《罪名词典》根据我国1997年修订的《刑法》第95条,对“重伤”作出了这样的说明“重伤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伤害:①使人肢体残缺或者毁人容貌;②使人丧失听觉、视觉或其他器官机能的;③其他对于人身健康有重大伤害的。”这里的“其他”、“重大”也是模糊语言,但这种模糊是法律本身所允许的,也是必要的,因为人们不可能将所有的重伤情节一一列举出来,这种模糊能有效惩治各种犯罪,也提高了灵活性。另外,在法庭辩论中的控辩双方律师或合议庭中的法官出于对他人的尊重及体现自身的修养,也常使用委婉语或模糊用语以表述自己的不同意见。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法律都规定,法院在审理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时,一律不予公开。推而广之,一切悖于法律而有损国家利益、他人人格尊严的语言,都必须在法律语言中加以禁绝非交代不可,要应用模糊语言进行处理。书面语中常见模糊表达,因为用模糊的方式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效率。大家都知道语言符号有局限性,其传达的信息和符号所指的对象之间永远不可能达成完全同一的关系。模糊语言能有效弥补人类语言表现力不足的缺陷,留给人们一个可供把握的空间。这种情况在人物特征的法律文书中为常见,尤为突出的是公安机关缉拿犯罪嫌疑人的通缉令或寻找案件线索查找无名尸的以查找无名尸体的启事为例:“……路旁发现一性无名尸体该人身高一米五体态微胖肤色较黑年龄二十岁左右圆脸上穿色下穿黑色无其它随身携带物……”在这一段启事中一连用了“微胖”“肤色较黑”“二十岁左右”“平头”、“圆脸”等数个模糊词语形象地描述了尸的主要特征,使人们可以准确地运用模糊性思维来进行正确的分析、认识、判断。酌情使用模糊语言的危害在于法律法规难以操作法律法规制定出来是为了规范人的行为所以法律法规应该刚性十足非常明确过多的模糊语言的使用会导致其固有的一些弊端。英国法学家曼斯斐尔德勋爵曾说过:世界上的大多数纠纷都是由词语所引起的。然而模糊语言在立法与司法实践中必然会大量存在语言中的精确与模糊
法庭讯问中话题的结束和转换
》》》毛凤凡 (湖北武汉 430079)
作者简介:
毛凤凡,女,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法律话语分析。
[内容提要]
本文以话题为分析单位,基于转写的两场真实刑事审判的录音稿,对比分析了中国法庭审判讯问阶段公诉人和辩护律师是如何在互动中采用不同的方式实现话题的结束和转换。意图揭示不同的结束和转换话题的方式给法庭审判的启示和话题分析在法庭审判中的作用。
[关 键 词]
话题分析 话题结束 话题转换 法庭讯问
一、引言
话题分析是法律语言学中用来分析口语语音证据常用的重要分析方法。国外法律语言学家把话题分析运用于司法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而国内则较少有人涉及这一领域,因为国内对话题的研究多局限于作为句法成分或语法成分的句法话题,或句子层面上的语用话题。本文以超句层面上的语用话题为分析单位,基于作者转写的两场刑事审判:信用证诈骗案和四人故意伤人致死案法庭审判录音稿(转写标志借用廖美珍教授在《法庭问答及其互动研究》中介绍的转写方法),探讨了中国法庭讯问阶段话题的结束和转换现象。
二、正文
(一)日常会话中话题的结束和转换
日常会话中,当互动双方均不能或不愿扩展现有话题,即现有话题不再具有进展性时,就暗示结束现有话题和转换话题的必要。话题转换有两种情形:第一,现有话题适当结束之后引入新话题;第二,现有话题未结束时引入新话题。
会话双方可能会通过总结(summarize),概括(generalize),重新表述(reformulate)或评估(assess)作为结束话题的尝试。这种尝试常能引发对方反应,若对方对这些总结、概括、评估等表示同意,则暗示接受结束话题的尝试;若对方又提供新信息,则话题得以继续发展。而前者常能使话题在互动中结束。这就是日常会话是如何在互动中结束的。
(二)法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行为功能介入方案及行政支援.PPT
- 英国儿童用药有三分之一只经过成人临床检验-正修科技大学人事处.DOC
- 表1研究变项之信度分析.DOC
- 落实手术部位标记及辨识.PPT
- 衣的礼仪.PPT
- 表达特色.PPT
- 表面态载流子.PPT
- 药物教育.PPT
- 袖手于前,疾书于后-春晖中学.PPT
- 表面磁光Kerr效应装置搭建 - 复旦大学物理教学实验中心Fudan.DOC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6讲 遗传的分子基础(检测) (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3讲 酶和ATP(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9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8讲 生物的变异、育种与进化(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5讲 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检测)(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2讲 生物与环境(讲练)(原卷版).docx
- 新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练测第11讲 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检测)(原卷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