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戏曲中情节与人物的非理性与合理性.docxVIP

梁祝戏曲中情节与人物的非理性与合理性.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梁祝戏曲中情节与人物的非理性与合理性

梁祝戲曲中情節與人物的非理性與合理性──以越劇及黃梅調電影《梁祝》為例徐之卉*摘要梁祝故事發源於晉代,而流傳於唐代以後,與西施、孟姜女、白蛇傳共列為中國四大愛情故事。一千六百年來,廣受觀眾的喜愛。其流傳之廣,對歷代百姓的生活影響之深,實屬罕見。單就戲曲來說,描寫梁祝故事的戲曲從元代至今,各個劇種皆有衍繹。這其中,以范瑞娟和袁雪芬主演的越劇《梁祝》和李翰祥導演,凌波與樂蒂主演的黃梅調電影《梁祝》最為經典。然而這兩部電影的人物行為和情節發展中,存在多處非理性或不合理的安排。為這些非理性和不合理的安排找到觀眾之所以樂見的合理性,便是寫作本文的主旨。本文從故事的源流與發展中檢視其人物性格、心理與行為的演變;再從「同一幻覺」的理論,透過「悲劇的補償作用」,對觀眾的期待心理加以分析;最後,以林河的「馴性文化」與「野性文化」為觀點,分析其在《梁祝》故事從形成到完成的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影響。透過這三方面的檢視發現:劇情中所有不合理或非理性的部分,都可以找到合理的原因。一言以蔽之,就是觀眾心理上的期待:期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真情。那麼,不是重點的部分,就呈現了如中國繪畫中「反透視」現象般的「刻意忽略」。關鍵字 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前言梁祝故事發源於晉代,而流傳於唐代以後,與西施、孟姜女、白蛇傳共列為中國四大愛情故事。一千六百年來,廣受觀眾的喜愛。其流傳之廣,對歷代百姓的生活影響之深,實屬罕見。在長期的流變中,梁祝故事在全國各地出現了說唱、戲曲、影視作品、小提琴協奏曲、舞蹈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表現出各種不同的觀點和故事內容。就以戲曲來說,描寫梁祝故事的戲曲從元代戲文《祝英臺》(存殘曲)、白樸的元雜劇《祝英臺死嫁梁山伯》(已佚)至今,各個劇種皆有衍繹,作品多如過江之鯽。這其中,以范瑞娟和袁雪芬主演的越劇《梁祝》和李翰祥導演,凌波與樂蒂主演的黃梅調電影《梁祝》最為經典。舞臺演出的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尤其是個關鍵的劇目。越劇電影《梁祝》以此為本,黃梅調電影《梁祝》的情節,甚至唱詞,竟有七、八成與之相同。根據《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梁祝口頭遺產文化空間》一書的統計,有關梁祝的傳說,在全中國收到九十六篇,其中浙江就有四十六篇,占了將近一半,且全國梁祝墓及讀書處雖多,梁祝廟卻僅寧波一地。寧波人在每年農曆三月初一(相傳是梁山伯的生日)和八月十六(相傳是梁山伯的忌日)兩天,都要在梁祝廟舉行盛大的廟會。梁山伯在寧波的民間信仰中,已經被塑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神,老百姓有任何困難都可以向祂祈求。則越劇處理這個題材就有了必然性。浙江人熱愛這個題材的情況,我們可以從越劇名小生范瑞娟在〈我演梁山伯〉一文開頭的敘述中便可得知。文中敘述嵊縣(越劇的發源地,今浙江省嵊州市)父老,行路途中,往往歌唱劇中片段,如〈十八相送〉、〈樓臺會〉、〈送兄〉等。越劇中最早出現的梁祝故事戲是《梁祝哀史》,但根據范瑞娟的說法,《梁祝哀史》中,男、女主人翁的性格是大有問題的。初搬上當時越劇舞臺的《梁祝哀史》,梁、祝兩人的性格處理是存在問題的。祝英臺本應是個聰明、機智、熱情、大膽的少女,梁山伯本應是個忠厚、純樸、坦率、正直而略帶稚氣的書生;彼此關係融洽,感情深厚。可是我們在早期的演出中,祝英臺卻被表現得時而躲躲閃閃(〈三載同窗〉),時而輕浮淺薄(〈十八里相送〉),時而薄情寡義(〈樓臺會〉);至於梁山伯就更被表現得時而刁鑽浮華(〈三載同窗〉),時而呆頭呆腦(〈十八里相送〉),時而翻臉無情(〈樓臺會〉)。到了1944年,范瑞娟開始與袁雪芬合作改造《梁祝哀史》。1951年在華東戲曲研究院越劇實驗劇團,對《梁祝》做了更進一步的改造和提升,使它更為精緻。更在1953年,由徐進和桑弧編導,范瑞娟與袁雪芬主演,將《梁祝》拍攝成彩色影片。經過了將近十年,1962年,由於黃梅調影片在香港已成風潮,邵氏與國泰兩家電影公司竟不約而同地要以梁祝故事為題材,國泰以李麗華和尤敏擔綱,邵氏隨後決定由凌波和樂蒂主演,在僅僅一個月的拍攝工作之後,邵氏的《梁祝》於1963年四月在臺北首映,觀眾的反應熱烈。當年的一場同業間的惡性競爭,竟然造就了一部經典作品,但四十多年來,國泰出品的《梁祝》卻乏人討論!這兩部電影的人物行為和情節發展中,存在多處非理性或不合理的安排。西方戲劇理論從亞里斯多德的《詩學》開始,就強調人物的性格行為和情節的發展必須合理,否則觀眾將無法感動。如此看來,梁祝故事顯然是個例外。非理性的人物行為和不合理的情節安排何以能如此動人?為這些非理性和不合理的安排找到觀眾之所以樂見的合理性,便是寫作本文的主旨。首先要說明什麼是「非理性」。這個詞是從姚師一葦〈悲劇人物的理性與非理性〉一文中借來的概念。這篇論文旨在說明在悲劇中,當悲劇英雄遭遇問題時,他的行為往往不是依循著邏輯上「應係如此」的模式,而通常是由一種非理性的力量在主導

文档评论(0)

ldj2153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