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应用物理选讲PPT内容
一、成员介绍:
毛莉花200810800001 韦 伟200810800016
黄恋婷200810800022 张枝芝200810800023
二、电影的发展史
电影究竟发明于何时?说法不一。形象化的变现:从中国的灯影戏、皮影戏到幻灯;《墨经》中“光至景亡”等光学论断以及光影的形成、关系、物像的反应原理等,都可以看作是电影发明的先导。到了19世纪初,电影的发明进入了实质性的探索和试验的阶段。
1889年,爱迪生开始研究电影机。
1894年,爱迪生用点灯光和电动机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影放映机。同年,他的公司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列车抢劫”。
1894年底,路易·卢米埃尔和奥古斯特·卢米埃尔兄弟研制成第一台比较完美的电影放映机。根据路易·卢米埃尔兄弟在1895年12月28日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印度沙龙”内用“活动电影机”将自己拍摄的胶片放映至银幕上这一史实,国际电影界一致公认这一天为世界电影诞生日。
拍摄与放映原理
1、视觉暂留:
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而视神经的反应速度是二十四分之一秒。物体在快速运动时,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视觉暂留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
视觉暂留的发现:视觉暂留现象首先被中国人发现,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视觉暂留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随后法国人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视觉暂留的举例:像在房间 里把灯关掉,拿着手电筒快速地旋转,你们会看到一个光环,这也是视觉暂留的一种现象。
电风扇慢速和快速转动时,扇叶的转动使人眼花撩乱,一点儿也看不清楚。而换到中速时,突然发现电扇的转动给人一种错觉:仿佛扇叶在缓慢地反方向转动!其实电扇的反转现象就是视觉暂留造成的。
当我们欣赏电影时,投影机会在屏幕上每秒钟匀速播放 24 格静止的画面。 一系列静态画面就会因视觉暂留作用感觉到第一格画面还未消失,第二格画面便出现了,使影像在观看者的视网膜上暂留,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观众便可看到一组活动的画面,产生逼真的动感。於是 屏幕上的影像就好像是连续的。
2、拍摄和放映仪器
拍摄镜头有一个间歇装置,每秒停放各24次。停时快门打开曝光把场景摄入胶片;放时快门关上胶片转动,一个连续5秒的运动,摄影机要拍120次,胶片上有120个画面。依动作顺序,任何两张邻近的画面动作上都有细微的差别,这些胶片的拷贝在放映时,每秒也开闭24次,拷贝上的画面每秒钟在银幕上亮相24次。放映机开时,银幕上出现画面,放映机闭时,银幕上就是暗的,这样一个小时的电影,银幕上暗的时间接近半个小时。然而,没有一个人感觉到明暗的交替,我们所看到的是连续展现的画面,这是为什么呢?如果在银幕上放映一条竖光带,间隔一会儿再闪现一条横光带,这两条光带形成一个90°的角,随着两条光带先后呈现的时间间隔的不同,人的知觉结果也不同。间隔大于1/5秒,人们看到两条相续出现的光条;而间隔小于1/30秒,人们就会觉得两条光同时连续地亮。当间隔在1/15秒时,我们会把它们看成是一条白光在一个直觉范围内作往返运动。这就是“似动现象”,也就是说把本来不动的东西,知觉为运动的了,电影摄制和放映时每秒钟24次间隔,就使静止的画面产生了动感借助视觉暂留现象,在胶片连续移动时,观众就能看到连续的活动影像。但胶片上画幅间隔造成影像的时明时暗使人有闪烁感。经实验研究,当闪烁频率提高到一定数值时,感受器官就来不及反应这一变化,而反应为连续刺激,于是闪烁感就消失了。闪烁开始混合成为连续刺激时的闪烁频率称为“临界闪烁频率”。临界闪烁频率与银幕亮度有关,亮度越大,临界闪烁频率越高,即银幕上影像越亮,则越容易感觉到闪烁。当亮度达到10~30尼特时,临界闪烁频率约为每秒42~48次。这一频率相当于普通电影画面影像较亮部分的闪烁频率,如影像中天空部分的闪烁频率。 为了放映时能容纳较多的观众,必须使用较大的银幕并随之提高银幕的照度,使银幕具有较高的亮度,但这样会使观众更容易感到闪烁。为了克服这种情况必须提高闪烁率。增加输片速度固然可以提高闪烁频率,但要耗费更多的胶片。更好的办法是增加放映机遮光器的叶片数
2008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42.15亿元,比07年增长26.69%,增长速度全球第一,票房成绩全球第十。
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62.06亿元,比08年增长30%,全球排名第九。
随着中国票房的继续飙升,中国有望在两至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