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玉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doc

玉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玉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玉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摘要:文章探讨了巩义市玉仙河小流域经过近年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是梯级塘坝工程建设后,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解决了人畜饮水,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玉仙河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 TV8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27-1 1 基本情况 玉仙河小流域是河南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示范流域,位于巩义市新中镇南部的浮戏山区,处于新密、荥阳、登封、巩义四市交界处,流域内有雪花洞、小龙池等旅游景点。该流域所处的新中镇东距省会郑州55公里,西距巩义市区30km,总面积53.3km2,辖15个行政村,1个矿区居委会,总人口2.2万,耕地面积1.2万亩,由于全镇地处山区,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抗灾能力差,导致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二三产业发展受限,群众收入低,全镇十五个行政村就有七个村属于省级重点扶贫村。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成果展望 在玉仙河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始终按照“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的方针,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针对山区地表坡度大,降水后易形成径流造成水土流失的特点,利用当地地形、地质条件优势,突出治沟治水为重点,在主沟中修建梯级塘坝,始终坚持连续治理不间断,经过十年来该流域群众的不懈努力,使坝系工程数量不断增加,工程效能不断完善和提高。到目前,塘堰坝总数达到了62座,水囤1000多个,坝系工程总蓄水量达到465万方,可利用水量达300万方以上。在工程布局上,坚持主沟和支沟相结合、一般工程和骨干工程相结合,为了使主沟道上的工程发挥较大的水保作用、分别在峡峪村、老庙村、桃花峪村和灵官殿村的主沟内建成了20-40万方的峡峪水库、黄龙塘坝、益民水坝和上马台骨干坝、穆柯寨塘坝等骨干工程。我们在修建坝系工程时,从坝体造型,坝址选择等方面都考虑到满足水保效益和观光旅游的需求,并且带动了各景点服务行业的发展,由于治理工程坝系设施的修建和合理布设,减轻了沟底下切,减少了水土流失,并利用蓄水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所以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认真落实党的涉农惠农政策,坚持退耕还林和造林绿化相结合、造林绿化和特色种植相结合,通过封山育林、专人护林、使林木覆盖率达到70%以上,近十年间,该流域已营造退耕还林、嵩山山脉水源涵养林、生态林共计2200亩,“四旁”植树50余万株,柿子、核桃、美国布朗李、金太阳杏、泰山红石榴等新特经济林600亩。 此外,该流域把道路建设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惠及山区群众,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结合“村村通”工程,该流域已修建村组水泥道路51.8km,扩修整修田间道路30余公里,实现了村组相通,田块相连,群众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3 小流域综合治理暨梯级塘坝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玉仙河小流域综合再治理和梯级塘坝工程的建设,在彻底解决流域人畜吃水的基础上,农业也实现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高附加值的转变,流域面貌焕然一新,游客数量迅猛增加,富裕程度逐年提高,全镇人均纯收入年增长都在9%以上,2009年已达到5442元。 3.1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综合治理,林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耕地面积大大减少,土地利用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综合治理防护体系充分发挥作用, 由于节节拦蓄,层层截留,抑制了沟底下切,发挥了蓄水减沙的防护体系,缓解了洪峰, 有效地控制了水土流失,减少了泥沙下泄, 不仅利用蓄水解决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用水,而且保护了村庄、道路和通讯设施的安全。 二是人畜饮水条件得到了改观。几年来,在流域内利用建成的梯级塘坝蓄水工程,采用蓄、引、提等方式,相继建成了5个提水站,铺设输引水主管道近40000m,建成高水位蓄水池18座,使12000人的吃水问题得到解决和改善,尤其是上马台骨干坝建成后,已成为镇区供水工程的水源地,使镇区4个行政村中近600人用上了自来水,这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变成了现实。 3.2 生态效益 一是通过治理后,流域内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显著改善了流域内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减少了对地面的冲刷破坏;二是通过治理后,流域局部小气候已经形成,根据观测资料,近年来流域的年降雨量都比周边地区多两成以上,充足的水源,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各项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3.3 经济效益 一是立足充足水源,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优化品种,增加收入。流域内利用梯级塘坝蓄水发展点灌、引灌面积达到600余亩,提出了“种植高效经济林,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