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肌牛的性状特征及双肌基因的研究进展.pdfVIP

双肌牛的性状特征及双肌基因的研究进展.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动物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第5期 双肌牛的性状特征及双肌基因的研究进展 岳续朋1,2戴立胜1,2张嘉保 (’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吉林长春 130062; 吉林大学畜牧兽医学院) 摘要 综述了双肌牛的遗传特征、基因定位及双肌牛的生理、繁殖、胴体特征,并论述了zt/l~牛在生产中的应用。 关键词 肉牛生产;MSTN;双肌性状 中图分类号 $8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8)05—0186—02 双肌或肌肉的过度肥大是部分动物的一种遗传特征, 肪窝,且脂肪的沉积从内到外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双肌牛胴 具有这种遗传特征的牛称为双肌牛。双肌牛最早是由英国 体的肉骨比、瘦肉率比普通牛高,优质高价肉比例大,而脂 人Cuelly发现的,并追溯到1774年欧洲大陆短角牛和荷兰 肪率较低。研究表明,双肌性状可以使牛在相同饲喂条件下 公牛。它的典型特征是周身肌肉膨大,特别是前躯肌肉发 肌肉产量增加20%--,30%。Shahin等(1985,1987)对18头杂种 达,肌肉块边缘和肌间沟明显。双肌牛与普通牛相比,皮下 双肌牛、18头杂种肉牛及18头纯种海福特牛的肌肉、脂肪 脂肪少,皮肤薄,瘦肉和优质高价肉比例较大。缺点是双肌 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Authur(1989)比较了1 牛繁殖率低、新生犊牛成活率低、难产、应激敏感等。牛的许 岁双肌杂种公牛(DM~)与普通公牛(N)的胴体性能,结果 多品种中都有双肌个体,如皮埃蒙特、比利时兰、海福特、弗 是DMxH~体比N胴体具有更大的眼肌面积和出肉率,但 里生、安格斯、夏洛来、利木赞、圣格鲁迪、短角牛等。其中比 等级脂肪少,脂肪厚度接近,肉骨比、肉脂比及瘦肉率较高, 较著名的是皮埃蒙特和比利时兰。在过去几十年里对双肌 脂肪率和骨百分比率较低。Shahin等(1991)对成熟双肌母 牛的生长发育、激素水平、身体组成、肉质和遗传及繁殖等 牛和成熟普通母牛的肉骨分布的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 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这2个品种的双肌基因频率也得到 果。Shahin等(1985)研究了性别对成熟双肌牛胴体组成和 了很大的提高。 组织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双肌公牛肉骨比要较双肌母牛 1 双肌性状的遗传机制 高70%,而双肌母牛后块肌肉与前块肌肉比值较公牛高:在 尽管在20世纪人们就发现双肌性状能够遗传,但关于 公牛胴体中,肌肉量趋于向前分布;其中两性差异最大在于 双肌性状的遗传机制一直众说纷纭。1910年Dechambre提 颈部,在支撑头部和表达第二性征的部位尤为明显.公牛颈 出双肌性状是由一个“显性孟德尔因子”所控制;1913年 椎和肩胛骨占总骨比例较母牛高。而Pomeroy等(1962)认 Adametz认为它是一个隐形性状。到了1929年,Wriedt提出 为性别对单个肌肉块无影响。 了双肌性状为单因子显性遗传决定模式。1933年Magliano 虽然双肌性状能极大地提高瘦肉产量.商业利润很高, 提出双肌性状为单因子隐性遗传,可能有修饰基因存在。 但双肌牛常伴有一系列的生理缺陷,如母畜的生殖系统发育 1934年Kronacher对此提出质疑,他认为有3个基因控制双 不好、子畜多出现大舌、骨骼发育不良、母畜骨盆狭窄造成的 肌性状的表现和变异。1971年Sopena等人提出双肌两基因 难产、母畜哺乳性能差、背皮和肝脏重量轻、消化系统不发 遗传模式(主基因A,a;修饰基因B,b),认为双肌的遗传有 达、对热敏感、抵抗力差以及活体生长增重比普通牛低等。 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随着人们获得信息的增多,研究者 2.2 双肌牛的生理学性状 认为双肌性状是常染色体基因遗传性状。但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