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诗歌在唐代的传播——试论韩愈、杜牧、李商隐对李贺诗歌的传播.pdfVIP

李贺诗歌在唐代的传播——试论韩愈、杜牧、李商隐对李贺诗歌的传播.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 贺 诗 歌 在 唐 代 的 传 播 试论韩愈、杜牧、李商隐对李贺诗歌的传播 王天觉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重庆 400047) 摘 要:运用传播学理论 ,从传播过程入手研究,可知李贺诗歌能在唐代发扬光大除了其诗歌造诣颇高的 内部原因外,还仰仗于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建构的三级传播模式。第一级传播与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关,重在 传播李贺其人;第二级传播源于朋友之间的真挚友谊,重在传播李贺其诗;第5--~//.传播受晚唐审美风尚的影响, 重在传播李贺其事。三级传播呈现了一个递进关系。 关键词 :李贺;唐代;传播 中图分类号:1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645(2008)04—0o84—06 0 引 言 近年来,用传播学的理论研究中国文学逐渐炙热起来。一些学者注意到了李贺诗歌在后代的接受 情况,纷纷撰文予以论述,对深入研究李贺诗歌裨益良多。值得说明的是,接受不同于传播,接受重在讨 论读者(受众)对作品的评价与接受,其中不乏传播的成份;传播则包括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 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这五大领域,即传播学的创始人之一拉斯韦尔所提出的5w传播模式[1](18-9),可 见传播较之接受更为广泛,更能准确还原事实的真相。本文借鉴传播学的理论,从传播过程人手,通过 分析韩愈、杜牧、李商隐等人对李贺诗歌的传播,以期揭橥李贺在中晚唐影响不断扩大的外部原因。 1 李贺诗歌在唐代的三级传播 一 般认为自杜牧作 李《贺集序》的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开始,李贺诗集才在社会上正式流传开来, 但李贺诗歌的传播显然要早于此。事实上,李贺年轻时,他的乐府诗就已经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注意。 唐《摭言》记载:“贺七岁,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小说家言,殆不必全信,但个中透露出李贺少年早慧的 信息却值得留意。 李贺真正声名大噪是在认识了韩愈和皇甫浞之后。元和三年秋天(公元808年),他赴洛阳参加河 南府试,以 雁《门太守行》干谒韩愈,得到赏识。其时皇甫浞为陆浑尉,亦在洛阳,与贺相识。韩愈鼓励李 贺举进士,当时与贺争名者,说李贺的名字与其父晋肃同音,应避讳而放弃考试。这对踌躇满志的李贺 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韩愈作 《讳辩》为李贺呜不平,但没有奏效,在长安礼部试中他还是落榜 了。此事遂成为李贺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元和四年(公元 809年),韩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与皇甫浞 同访李贺,贺作 高《轩过》,二公大惊,李贺由此声华籍甚。其诗云: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云是东京才子, 收稿 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王天觉(1984一),男,陕西周至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向:唐宋文学。 ·--— — 84 -·-—— 王天觉:李贺诗歌在唐代的传播 文章巨公。二十八宿罗心胸,元精耿耿贯当中。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庞眉书客 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我今垂翅附冥鸿,他 日不羞蛇作龙。 此诗系作者即兴发挥之作。因仕途蹭蹬,惨遭冷落,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所以在精神上亟需别人的 支持和帮助,韩愈、皇甫浞两位名流联镳来访,自然令他这棵枯死的小草倍感 “华风”吹拂而再次复苏,欣 喜之情溢于言表。叶葱奇先生说:“这首诗的句法、音调、气势都和韩愈的诗很相像 ,因为是赠韩,即效韩 体。这在唐、宋人的诗里是常有的。”[2](v2s2)“东京才子”是说皇甫浞,“文章巨公”是夸韩愈。韩愈在元 和诗坛处于执牛耳的地位,他对李贺的频频提携,无异于在缙绅间为其延誉。这两次举动扩大了李贺的 知名度,使他在文坛上更具影响力。 唐《摭言》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 韩愈、皇甫浞,一代 “龙门”。牛僧孺携所业谒之。其首篇 说《乐》,韩始见题即掩卷问日: “且以拍板为什么?”僧孺 日:“乐句。”二公大称赏。俟其他适,访之,大书其门日:“韩愈、皇甫浞 同访。”翌 日,遗阙以下,成往投刺,因此名振 。 可见此种风气在当时颇为流行,下层士子时有因此而飞黄腾达者。韩愈、皇甫浞二公共访李贺的事 情从 唐《摭言》开始一直到宋代晁公武的 郡《斋读书志》都被记录,遂传为佳话。 从传播理论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