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编竹筐做西餐农村娃绘就财富路线图
编竹筐做西餐农村娃绘就财富路线图其实,Peter的成功也容易解释:如若他不是真诚地工作。老板娘不会让他继续留在西餐厅;如若他不是真诚地求知。Mary也不会在她所认识的人中单单挑了他来资助。他的机遇是用真诚换的。
“就叫我Pete(彼德)吧,大家都这样称呼,习惯了。”这是他在采访中唯一的要求,也是开场白!
当你了解了Peter,你会立即明白“有志者事竟成”这句千古名言的真谛。1981年出生的Peter,原名叫罗宗华。一位从土房走出来的农民娃儿,却善于在繁华都市中营造浪漫的南美风情;一个手上长过老茧的竹编好手,却能为在异国他乡寻觅乡味的老外烹饪出地道正宗的西餐:一位流落在社会底层的打工仔,用真情实意经营起一家家外国人的“世外桃源”。
生活上,他保留着一些农家气息:24岁结婚,26岁得子,足足比城里人先行数年:住房要租,交通靠走,生活配套与一些高级打工仔有些相似。“生活就是这样,没有想过那些奢靡的享受。”Peter的日子朴实、简单,为人正直、热情。
事业上,他飞跃了田野超越了烦躁都市,他的那股“洋”味脱俗而真诚:The Tex-mex Burrito、大使塔可卡尔邦、塔可、法嘿塔(菜名)在他手中玩得有张有度,从不为川人改良口味只为那股正宗地道的“西洋”味;句句字正腔圆的英语竟令人难以分辨出他是位初一辍学的农家小伙儿,与老外对话宛若同乡般的亲热。
偶然,他小心翼翼问道:你是否觉得我说话结结巴巴的?
记者答:你说英文可比中文要流利很多。
他微微一笑,黯然低头说:我老婆也这样说的……
对于成功,Peter的解释很简单,只是“天时、地利、人和”。也许他还不明白,现在社会已经不再是富贵世袭时代,是一个平民时代,是一个智者真者时代,更是英雄出少年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讲,他那傻傻地、懵懂地一笑验证了这个时代的新定义。
怎知艰苦岁月
在与Peter的交谈中,他虽有时语句断断续续,交流不算流畅,确也时不时会给出一些经典的人生感悟。“如果你一直从事着扫地工作,长年如一日,你就不会觉得扫地有多艰苦了。只有有了变化,回味过去才知道那段时光是艰苦的。”
12岁辍学编竹筐卖钱
“我的家乡在资阳,我只念到初一便辍学了,和父母一起劳动,主要是做竹子加工。”Peter家在资阳农村,家境贫寒,读到初中一年级后,就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当时Peter才12岁,想出门打工却不够年龄,而像父母一样务农的话,辛苦又赚不到钱,头脑灵活的Peter就注意身边哪些邻居过得比较好,他们做的是什么。不久,他就注意到编豆瓣筐卖可以赚钱,于是偷偷去看别人编筐学手艺,两个月后终于摸索着编出了第一个豆瓣筐,卖掉后赚到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钱。
编竹筐很苦,Peter的手每天都血淋淋的,不是被竹片划伤,就是被刀片划伤,但随着手艺日长,编筐速度越来越快,几个月后,小小的他已经能赚到比父母还多的钱。在Peter动员下,全家人都开始编竹筐,生活状况有了起色,当地人都称他“能干”,这一家人走上了“康庄大道”。Peter有段时间为自己谋划的未来就是,做个好竹匠。
借来50元闯荡成都
“有时我非常气父母不争气,为什么老是比同乡人贫穷。”Peter话语中是又爱又恨。拿到身份证后,他“愤然”地离开了家人,靠着借来的50元来到成都。
从1996年起,Peter开始了打工仔生涯。正如他所言,有改变才觉得乡下生活是一种艰苦,自此以后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种小小的幸福,他一如既往地踏实勤奋。借来的几十元只能够车费,他经历了在九眼桥打地铺的生活。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中餐馆洗碗,足足要站十多个小时不停地洗,每月包吃包住有200元的净收入。
Peter思想上有种满足感,只是身体不争气。不到一周时间,他每天都止不住地流鼻血,老板有些怕了,叫他停下看病去。此后,杀鸡、守店、端盘子……他无一不做,辗转了七八份工作,命运却也悄然改变……
初识异域风情
那是位于川大内一家小小的西餐厅,Peter被介绍到此在厨房做下手。猛然走进迥然世界,他有些迷茫,有些好奇,有些兴奋。这里不再像中餐后厨里黑黑炉灶中呼呼冒出的滚滚红火,取而代之的是不同烤箱、微波炉,大碗大碗的辣椒、葱蒜,被一排排整齐的西式调料所代替。前厅不再是吵闹不止的催菜声,莅临的老外们总是在小小的空间里用英语交谈着等待着。
边打工边学做沙拉酱
不难想象Peter的兴奋。而当时他的珍惜仅仅是因为夜晚不再睡那油腻腻的餐桌,有了独立的员工室,洗澡不再使用洗碗池里的冷水,而是到川大洗浴室里享受着充裕的淋浴。机会往往不仅仅需要珍视,Peter一度疯狂地学习西餐中必备的沙拉酱,每次都在最后因无法拿捏好原料的分量,功亏一箦。一周下来,望着一盆盆成本不菲的材料这样白白浪费掉,老板娘有了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