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问题支架用矛盾分析法的策略.docVIP

课堂问题支架用矛盾分析法的策略.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堂问题支架用矛盾分析法的策略   摘要:课堂问题提出的水准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进与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找到课堂问题生成的策略,借助矛盾分析法的三个维度加以阐述,并以课堂教学实践为依托,希冀找到化解课堂问题障碍的有效路径,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效应的最大化。   关键词:矛盾分析法;课堂问题;生成;策略   一、矛盾分析法的内涵界定   “所谓的矛盾分析法,就是在现象学的还原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打破作品天衣无缝的统一,从而进入到形象的深层、内在的矛盾,将文本的隐性矛盾还原出来,通过对客观真实生活的还原回归到作家的情感和理智,从而还作品一个完满的解释,最终回归统一。”[1]借助矛盾分析法,可以帮助我们对文本进行多元再现,从而透析到文本的隐性信息,找寻矛盾冲突点,提出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其思维品质的“那一个”课堂问题。   二、课堂问题设计的症结   1.问题指向性模糊与泛化。课堂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实际效能。如果我们预设问题不明确、过于笼统,这样的问题抛给学生,学生很难从文本中寻找到可靠的依据。当学生无所适从时,便可能游离文本自说自话,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便由此产生。   我们在教学李密的《陈情表》时,比如提问道:从文中看,李密是如何处理“忠孝”二者之间的关系的?这看似是一个“好”问题,或许希望学生理解的问题是:李密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孝情”与“忠情”的?但“处理”与“表达”恰恰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行文方式,前者偏向议论说理,而后者侧重陈情技巧。之所以有此不同的差异,源于我们对“文体意识”的忽视。   2.问题的浅表化与碎片化。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课堂问题过于单一、表面化,仅以信息的筛选概括、分析整合为起点,这些学生“一望而知”或稍加思考便能较容易获取的信息,当然会使他们产生思想的惰性。此外,课堂问题满天飞,缺少“一以贯之”或“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问题,也是很值得思考的。   笔者搜集整理了与《陈情表》相关的诸多案例,发现教师在课堂问题预设时,集中于这几个问题:(1)“表”是怎样一种文体?(2)李密为何要“陈情”?(3)李密是如何“陈情”的?(4)你如何看待“忠孝两难全”这一话题?不可否认,这样的问题链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有益的,也较好地顾及到了文本的实用性。但文本更突出的价值还在于它的审美特性和它的文学与文化属性,脱离了这一核心要素而模式化地对文本进行简单化、概念化的阐述,是难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有效的。   三、问题支架建构的策略   1.关注标题与文本指向的“不对等”。我们常将“标题”看做是一篇文章的“文眼”,它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以至于在考试练习中时常加以强化;但在实际的备课与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却无意间将其忽视,但这或许会是学生认知上的“盲区”。换言之,作者拟题的过程往往“用心良苦”,当然这里也有依文而定或编者修改的因素,标题与文本内容之间往往出现不一致的情况,这种“不对等”若能仔细研磨,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便可将学生引向文本的深层内核中,准确把握文本的核心教育价值。   刘勰《文心雕龙》云:“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表”指陈述理由以请求。显然,李密是要向晋武帝陈述自己回家侍奉祖母的请求,但这里存在的“矛盾点”是文中关于此点的笔墨并不多,而将大量的内容都放在了“尽忠”上。标题与文本指向的“不对等”恰恰是我们可以捕捉到的问题生成的诱因,由此便可向学生这样质疑:(1)你认为本文重点在“陈孝情”,还是在“陈忠情”,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2)你认为作者为何要?@样安排行文呢?(3)你从文中读出的李密在写此文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这样的问题打破了原有固化的局限,变简单机械的提问为探究式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提问。   2.利用文本内部逻辑关系的“错位”。我们常慨叹学生上课的投入度不够,往往将其原因归于学生的主动性不强所致,而又隔靴搔痒式地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但结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其实,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师未能将文本中存在的“隐性矛盾”揭示出来,并以课堂问题的形式激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深度对话。   是否可以由文本中隐含的矛盾信息进行设问:朝廷屡下诏书催促李密赴任的前后顺序可否调换?这样的问题会将学生引向文本中的几处细节,会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揣摩、比照,会形成思维火花的激烈碰撞。我们来回顾原文:“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里隐含着几组语意强化的细节,“太守―刺史―君主”“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其中任命李密对象的地位越来越高,给予他的待遇也相应的越来越优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