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为例
李 彬
(南京工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6)
【摘 要】: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江苏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总量逐年走高。而社会就业需求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新增大学生就业供给量。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不平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从需求与供给的基本关系入手,研究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加快产业结构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科专业结构;大学生就业;江苏省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9 YJA880065) ;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J YBO04)
【作者简介】: 李彬, 黑龙江哈尔滨人, 南京工业大学校长助理,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文章来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4
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江苏省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总量逐年走高。2001 年江苏省毕业生为9. 3 万人,到2009 年上升到45. 9 万人,大学生就业供给量增长4. 93 倍,而社会就业需求量难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新增大学生就业供给量。需求与供给的关系不平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就业压力陡增。
一、江苏省大学生就业与产业分布构成现状
1. 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与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关系
2003 年至2008 年,江苏省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占城镇就业人数的比重从0. 93 %上升到1. 96 %。一方面,反映江苏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需求空间,另一方面,反映城镇就业人员中大学生就业比重增加。从大学生就业总量增长率与城镇单位技术从业人员增长率的比重关系看,2003 年至2007 年,江苏省大学生就业供给总量增长率分别为37. 4 % ,12. 18 % ,12. 03 %,14. 20 %,23. 69 %;与其相对应,城镇单位技术从业人员增长率分别是0. 36 % ,1. 21 % ,8. 96 % ,7. 84 % ,2. 64 %。两者不协调的关系势必造成大学生就业关系的扭曲,形成大学生就业挤出效应,即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就业处于不确定的关系之中,加大了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积聚,大学生就业总量增长率高于城镇单位技术从业人员比重增长率,是产业结构升级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供给总量过大,毕业生专业技能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升级的要求,就会形成供求关系的失衡。
2. 从需求与供给的关系分析大学生就业总量增长
需求与供给关系的不平衡是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从江苏省人事厅发布的大学生就业岗位需求与毕业生供给总量的关系看,毕业生供给量大于需求量的幅度在逐年增大。2005 - 2008 年,毕业生就业供给总量分别增长了16. 34 % ,12. 02 % ,20. 2 % ,23. 04 %;毕业生就业供给量分别大于需求量1. 28 ,1. 46 ,
1. 42 ,1. 51 和1. 62 倍;对应需求与供给的关系,毕业生就业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条件下,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分别为78 % ,68. 6 % ,70. 9 % ,66 % ,61. 9 %,大学生就业处于供求关系失衡的状态中。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率,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压力。但随着公共服务就业岗位数量的开发,就业政策会出现递减效应,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3. GDP 与固定资产投资及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江苏省GDP 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正向关系,每增加1 亿元投资会拉动3300 元GDP 的增长百分点。由于行业属性不同,不同行业的GDP 增长对大学生就业效应也有所不同。
制造业内吸纳本科就业能力行业排在前五位的是: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这些行业增长对吸纳大学生就业效应显著。制造业就业效应体现在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就直接效应看,江苏制造业对大学生直接就业效应偏弱,与制造业产业价值链不高有关。间接就业效应要高于直接就业效应。间接吸纳大学生就业能力在80 %以上的有: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专业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和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产业融合是制造业产生间接就业效应的动力,制造技术结构升级使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推动了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通讯、信息、计算机网络服务、综合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从而带动知识服务业就业需求的增长。
投资对服务业中产生直接就业效应最大的行业依次为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在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T 32937-2016》知识培训.pptx VIP
- 3.1 波的形成 课件-高二上学期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pptx VIP
- 《应用密码学》配套教学课件.ppt VIP
- 演讲台风训练.ppt VIP
- 演讲比赛培训方案.pptx VIP
- 演讲台风适用于演讲训练培训.ppt VIP
- 运输企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docx VIP
- JC-T 2027-2010 高纯石英中杂质含量的测定方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pdf VIP
-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管理笔记》.docx VIP
- 宁夏平罗县几种典型土壤修正系数的确定.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