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
内容摘要:李密的《陈情表》能打动晋武帝,让晋武帝恩准他“辞不赴命”请求,除了时代需要,与作品的艺术成就分不开。
关键词:李密 晋武帝 时代背景 艺术魅力
《陈情表》是蜀汉降臣李密请求晋武帝允许他辞官不就、终养祖母所上的奏章。李密原是蜀国的大臣,晋灭了蜀汉政权,希望借助有名望的旧臣协助管理、巩固统治。于是晋武帝下诏,征召李密入朝为官。在多次征召之下,李密便呈上了这篇《陈情表》。据《晋书?李密传》:“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华阳国志》:“嘉其诚,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晋书?李密传》:“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可见这篇《陈情表》打动了晋武帝,让晋武帝最终同意了李密的请求。
降臣李密的《陈情表》何以能打动晋武帝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背景;二是李密能以朴素浅谈之语传真挚浓郁之情。
我们分析李密写作的时代背景。首先从朝廷角度而言,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那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时局动荡,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当过官很有名气。所以皇帝希望他能出来做官来服民心。并且希望进一步扩充领土就更加希望天下人以为晋朝清明来进一步取得他国民心。
其次从李密角度而言,他原是蜀国旧臣,担任过后主刘禅的郎官,表现出相当高的外交才能,为人刚正,颇有文名。作为蜀汉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怀旧之意,而且在他心目中后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内心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从他对司马家族了解的角度来说,他应该知道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司马氏阴险多疑。可是他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作为前朝的臣子改事新朝,不能没有后顾之忧,盲目做官,安知祸福。这些都是李密应该考虑的。此外,李密确实有一个供养祖母刘的问题,像文章中说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除了时代背景之外,最能打动晋武帝的还是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
就文章内容而言。全文围绕“孝”大做文章。由于晋是从曹魏政权手中篡夺过来的,所以羞于标榜封建时代的“忠”,改为标举“孝”为治国之本。《陈情表》紧紧围绕“孝”来展开,让李密达到了暂缓入朝为官的目的。面对新主子晋武帝,他知道难免对自己的猜疑之心。向皇帝陈情时必须陈述真挚情感,如果是虚情假意,那就会冒犯龙颜,甚至犯欺君之罪。
他首先向皇帝诉说自己从小的不幸遭遇。孩提时代,父丧母嫁,失怙失恃;成长时代,体弱多病,零丁孤苦。从中可见祖母对己的养育之过程何其艰辛,养育之恩情何其深重!成人之后,无亲无戚,晚有儿息;如今现实,祖母卧病,侍药难离。从中可见自己对祖母的侍奉之责任何其难舍。最后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句话浓缩了祖孙二人凄苦相依的命运,也表露了他沧桑过后的人生感慨。这样,在祖母卧病床褥之时,“臣侍汤药”就不仅是一般的尽孝,更是一种相依为命的责任。这非常符合朝廷的治国之本。
接着陈述这种相依为命的责任与朝廷征召之间的矛盾。首先是进退两难之事,一方面是朝廷的征召。察孝廉,举秀才,拜郎中,除洗马。四次征召,先地方,后朝廷。另一方面是相依为命的责任。祖母供养无主。其次是狼狈不堪之情。一方面是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真可谓国恩难报,君情难违。另一方面是刘氏疾病日重。实在是养恩难忘,亲情难舍。李密巧妙地把朝廷的要求和自己尽孝尽责的要求的外在矛盾转化自己的内心的矛盾。这样对待朝廷的“逼迫”一方面既无抱怨之意,更无不满之情;另一方面却表达了感激赏识之意。也不会冒犯晋武帝了。
再接着他向朝廷陈述了如何解决内心矛盾的方法。李密屡召不应,再加上“少仕伪朝,历职郎署”,难免让晋朝统治者产生怀疑。是贪恋旧朝,“忠臣不事二君”;还是疑虑“圣朝”,顾虑重重?无论哪一种都可能给李密带来杀身之祸。于是李密先陈述自己尽孝侍奉祖母符合“以孝治天下”的立国之本,为自己侍奉祖母、辞官不做找到了官方依据。把上文“尽忠”与“尽孝”两个原本对立的矛盾统一到“孝”字上,“尽孝”虽是私情,但更是朝廷立国之本。这是晓之以理。在此基础上,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猜疑之心,又陈述自己虽“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但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而晋武帝对待这个“至微至陋”的“亡国贱俘”“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那么李密就应该“士为知己者死”,怎么可能徘徊犹豫、另有所图呢? 前朝降臣恩荣加身,必然要欣慰、惶恐,感奋无已,效忠不二,这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