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全力打造“引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MIT全力打造“引擎”   10月26日,MIT发布了名为“引擎(Engine))”的创新加速器,它的前期准备可以追溯到2014年的MIT创新计划(MIT Innovation Initiatives)。“引擎”发布前神秘、低调,工作人员彼此谈到这个项目都用代号,直到发布会上莱   夫校长才说出了这个词。MIT举全校之力花了两年时间打造的创新加速器,究竟担负着什么使命?   利用耐心的资本   首先扒扒MIT毕业生的创业热情。   据2015年MIT校方公布的一篇创业报告,其校友共创办了30000多家公司,创造了460多万个就业机会,年度总产值达到1.9万亿美元(相当于2014年全球第十大经济体的规模),而且23%的创业不限于美国境内。换句话说,MIT校友在全球打造了一个“MIT帝国”。   仔细阅读这篇报告,会发现它预示了“引擎”的诞生。报告指出,2013年10月,莱夫校长挑战整个MIT社区,要更上一层楼,把MIT变成一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创新创业引擎。莱夫校长2012年上任,任期刚满一年就提出这个雄心勃勃的MIT计划。他在工程学院与斯隆商学院各任命了一位分管创新的副院长,两人同时担任 MIT创新计划的联合主任。莱夫校长还从5个学院找来19位教授,组成顾问委员会,为MIT创新计划出谋划策。   从2014年启动,这个创新计划就像是孕育“引擎”的子宫,只是待产期比较漫长,足足两年多。创新计划是工学院与商学院的强强联手,体现从概念(concept)到公司(company),从原型(prototype)到生产(product)的转换与对接,这是整个计划乃至“引擎”的核心使命。“引擎”的出现就是要让一个解决方案不仅仅出现在一篇博士论文上,或停留于实验室的原型。这些东西很酷很前沿,却未能得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以及商业化推广。借用莱夫校长的原话,“引擎”就是用“耐心的资本(patient capital)”提供新的创业支持――即使暂时没人愿意购买,MIT还是愿意通过提供“温室”以及相关技术,培育珍稀“品种”,哪怕要过八年十年,这些“花朵”才能真正被市场认可,被接受。   钢铁侠和珠江三角洲   介绍“引擎”的具体功能之前,有必要再了解一下MIT创新计划。   启动两年以来,这个计划从教学、科研和服务三方面推动 MIT的创新创业。教学方面引人关注的“里程碑”,是在2016年9月开始的创新创业辅修学位(Entrepreneur Innovation Minor)。MIT在校生都可申请这个辅修学位,需修完2门核心基础课(《创新工程学:从想法到影响》与《风险投资工程学》)和3门选修课(从以下领域各选一门:不同背景下的创新创业,团队与组织的领导力,创新创业体验)。他们还可以从7位工学院或商学院教授中选择自己的导师。   科研方面以高端制造为重点,通过私人基金会、MIT校内资金以及联邦政府经费等,资助与创新相关课题,最具代表性的项目是2016年10月建成的美国高端功能性纤维研究所(Advanced Functional Fabrics of America Institute)。这个研究所由国防部、麻省政府以及其他机构联合筹建,预算高达3亿美元,坐落在MIT校园附近。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国防部长曾与马斯克(电动车特斯拉之父)谈话,马斯克建议新一代美国军队要像“钢铁侠”,身穿高端功能性纤维制作的军装等提高战斗力。这个新建成的研究所就担负着研发类似“钢铁侠”装备的重任。   在服务方面,MIT创新计划侧重于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尤其是亚太地区。2016年6月MIT在中国香港建成了第4个全球创新节点(Innovation Node),之前的节点分别建在智利、日本和新加坡。为什么选择香港?MIT教务长斯米特给出的原因是“香港有顶尖的大学,一套有力的金融与法律体系,而且还靠近珠江三角洲这个世界一流的制造基地”。斯米特说MIT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了解珠江三角洲的窗口,一个“全球化课堂(a global classroom)”。刚建成的香港创新节点已在2016年夏季举行了第一次活动。12名MIT在校生与12名香港学生参加了为期一周的集训,他们组成5支创业创新团队,并在活动结束时为上百位来宾展示了各自的初步成果。   正全球招募   从校友创业的热情到校长的大力支持,再到创新计划在这两年里做的铺垫,“引擎”在MIT的诞生水到渠成。也许有人会问:已有MIT创新计划还不够?为什么一定要有“引擎”?为什么还要用创新   加速器这种模式?   回顾创新计划的人员构成与主要活动,会注意到它缺乏一个实体。两个联合主任都是兼职,各自的主责是工学院与商学院的副院长。这个计划在项目中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协调员”,而不是“主导者”。从全校已有的创新创业课程里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