氡致肺癌生物学效应与防护 radon induced lung cancerbiological effect and protection.pdfVIP

氡致肺癌生物学效应与防护 radon induced lung cancerbiological effect and protection.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氡致肺癌生物学效应与防护 radon induced lung cancerbiological effect and protection

第29卷第5期(总第173期) 辐射防护通讯 2009年10月 ·专 题· 氡致肺癌:生物学效应与防护 童 建(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苏州,215123) 摘要氡是排第2位的肺癌致病因子。职业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浓度的氡暴露可增加肺癌发生的危险度;动物 实验和体外研究表明,氡对肺支气管和骨髓的效应是多方面的,多数毒性作用有剂量一效应关系;氡染毒后,某些基 因和蛋白有差异性表达。降氡、戒烟和药物都可减少肺癌的相对危险度。 关键词:生物学效应肺癌氡防护 中图分类号:R8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56(2009)05—0007—05 l 引言 对退休矿工的调查显示,发生肺癌的危险度分别 氡是排第2位的肺癌致病因子。国际癌症研 为0.24%/WI朋和0.85%/WI朋插’7]。流行病学调 查证实,居住环境中的氡暴露也可增加肺癌的危 究机构(IARC)已将氡及其子体归为I类致癌因 素,WHO把氡作为19种人类重要致癌因子之一。险度:居室氡浓度200Bq/m3,超额相对危险度 为0.16%;居室氡浓度121 在环境和职业有害因素中,氡及其子体的致肺癌 Bq/m3,与病人肺癌 效应已引起关注。天然本底辐射所致的人均年有 组织中谷胱甘肽一S.转移酶Ml纯合子型的交互作 效剂量当量为2.4mSv,其中氡及其子体产生的剂 用增加3.41倍。8’9J。 量约占54%(1.3mSv)…。人类10%的肺癌可归 因于氡及其子体的照射,英国的统计为6%一 2氡暴露生物学效应的实验研究 12%,德国7%,美国10%一14%,我国15%旧J。 与流行病学调查相比,有关氡生物学效应的 职业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高浓度的氡暴露 动物实验和分子机理研究报道较少。主要原因 可增加肺癌发生的危险度。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是:①绝大多数实验室没有理想的实验用氡照射 装置,无法对整体动物或组织、细胞进行氡染毒; (ICfuP)65号报告书总结了7组定量的队列研究, 调查对象为31500名井下矿工,累积暴露量的加 ②氡致癌的分子生物学效应十分复杂,不同实验 权平均值为120研朋,肺癌发生的平均超额相对 室在个别分子水平上的研究结果常不一致,难以 获得规律性的结论。 危险度为1.34%/WIBI旧J。美国电离辐射生物效 2.1动物实验研究 应委员会(BEIR)综合分析了11组矿工流行病学 的调查数据,在暴露组的43200名矿工中,肺癌 病例数达2674例,暴露量为26.8.3200砌,肺明:氡诱发的肺癌以腺癌和支气管肺泡癌为主;总 癌相对危险度与氡暴露水平呈直线相关[4J。我国 暴露量为320。5120WLM时,有逆剂量率.反应关 对云南锡矿工的调查结果表明,氡致肺癌相对危 系。即使总暴露量仅为20WLM,也可观察到肺癌 险度为1.0%/WIM一1.7%/WIM∞J。德国和法国的增加¨2J。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784);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50285009); 江苏省高校重大基础研究项目(05KJA33013); 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KJs0:Z011,KJS0622J。 收稿日期:2009.06-26 作者简介:童建(1953.),男,1988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卫生系,硕士;199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博士;博士生 导师,教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