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节 以工笔细描取胜
第七节 以工笔细描取胜※内涵点说
工笔,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工笔画一般都讲究工整细致,要求作画者一丝不苟,这样才能把一幅画完成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在进行散文的写作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种绘画技巧推及延伸到作文中来,进而把文章写得更加细致、生动,以描写的真实说服人,以刻画的细腻打动人,以情感的柔密感染人。把绘画中细密的工笔线条使用到作文中去,文章便会变得更加血肉丰满,真实而又感人。无论是写景还是记事,无论是描写人物外貌还是刻画人物心理,使用工笔细描都可以带来出色的描摹效果。
※方法例谈
在运用“工笔细描”这一技法的时候,我们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从而能够快速而又有效地把握好文章的细节,同时也能够对文章整体的风格和质量产生影响。
1.在写人时要做到绘言绘行、特征鲜明,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在写作时,要重点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关键性的细节刻画,能够有效地使人物形象生动起来。如罗曼“他短小臃肿,外表结实,生就运动家般的骨骼。一张土红色的宽大的脸,到晚年才皮肤变得病态而黄黄的,尤其是冬天,当他关在室内远离田野的时候。额角隆起,宽广无比。乌黑的头发,异乎寻常的浓密,好似梳子从未在上面光临过,到处逆立,赛似梅杜斯头上的乱蛇。眼中燃烧着一股奇异的威力,使所有见到他的人为之震慑;但大多数人不能分辨它们微妙的差别。因为在褐色而悲壮的脸上,这双眼睛射出一道犷野的光,所以大家总以为是黑的;其实却是微蓝的。平时又细小又深陷,兴奋或愤怒的时光才大张起来,在眼眶中旋转,那才奇妙地反映出它们真正的思想。”
2.在写景时要做到绘声绘色、修辞到位,让读者如睹其物、身临其境。在写作时,要重点对景色给人带来的观感进行描摹、烘托,从而传达出景色的神韵。如郁达夫《烟影》:“一江秋水,依旧是澄蓝澈底。两岸的秋山,依旧在袅娜迎人。苍江几曲,就有九簇苇丛,几弯村落,在那里点缀。你坐在轮船舱里,只须抬一抬头,劈面就有江岸乌桕树的红叶和去天不远的青山向你招呼。”
3.在叙事时要做到细致流畅、真实具体,让读者置身其中、如经其事。在写作时,要重点把握事件发展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先保证交代清楚事情的整体框架,再对具体的阶段(尤其是高潮阶段)进行细致刻画,使得整个事件详略有致,重点突出。如朱自清《背影》中对父亲与“我”离别过程的描述,尤其是对父亲跨过月台为“我”买橘子这一事件的细节刻画,详尽生动而又感人至深。
4.在写心理情感时要做到心思细密、感情充沛,让读者心领神会、感同身受。心理和情感都是一个人比较内在的东西,要通过语言将它们表现出来,就需要将内在的情愫转化为外在的词句、修辞组合而成的段落,用艺术化的手法和情感的宣泄来达到与读者的共鸣。如郭沫若的《卖书》:“啊,我平生没有遇着过这样快心的事情。我把书寄付了之后,觉得心里非常的恬静,非常的轻灵,雨伞上滴落着的雨点声都带着音乐的谐调,赤足上蹴触着的行潦也觉得爽腻。啊,那爽腻的感觉!我想就是耶稣的脚上受着Magdalen用香油涂抹时的感觉,也不过是这样罢……”
※例文精批
记忆
文/张胜友
在我的记忆中,故乡老宅门前的那条清水潺潺的小渠,沿着青石铺砌的长长的渠道,伸入田畴,渐远渐去……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每逢周六下午,我和弟弟便携手沿着这伸入田畴的青石小路走去。我们的手都像芦苇秆子那般细瘦,我们的腿也像芦苇秆子那般细瘦,连我们的身子也都像芦苇秆子那般细瘦。我们携着细瘦的手,迈着细瘦的腿,晃游着细瘦的身子,蹒跚地渐次渐远地走向村口,去迎候将归未归的父亲。
父亲在离家40华里外的一所乡镇中学执教。每当周六下午,太阳将沉未沉之际,每当永远穿着蓝布中山装的父亲的身影出现在村口小路上的一刹那,望眼欲穿的我们兄弟俩多高兴呀!我们晃游着芦苇秆子般细瘦的身子磕磕绊绊地迎上前去,一把攥住父亲瘦骨棱棱的手,父亲则忙着解下挂在肩胛上的土灰色旧帆布挎包,我们捧着挎包――里面有父亲用旧报纸严严实实包裹着的一小袋米,欢天喜地地回家去。
这一夜,是我们家盛大的节日:四只小眼睛紧紧盯住父亲用抖抖的双手展开一层又一层的旧报纸,小心翼翼地将米一点一点倒入一锅清水中,直到倒得一粒不剩;锅里的水翻滚着,不断冒出气泡,稍后又倒入一筐我和弟弟从后山坡采摘来的野菜,用勺搅拌成嫩绿色的稀糊糊――我敢打赌,那种嫩绿色是世界上最美丽最漂亮最诱人的颜色了。接下来,是父亲喜滋滋地瞅着我们兄弟俩“匝吧匝吧”地狼吞虎咽,直至用舌尖舔净碗边儿碗底儿的一丝丝汁水――那是父亲每日三餐一小撮一小撮硬从嘴里扒拉出来,每晚批改作业时一口杯一口杯地吞服白开水,才一点一滴积攒下来的呀!
其时,田畴不事禾稼,母亲远在30里外的大山沟沟里筑水库。记得是一个月黑风高夜,有人“咚咚”叩门,我和弟弟急忙披衣起身,趿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