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编 儒家的法律思想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卷十三,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467页。 * 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390—391页。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第69页。 * 朱熹注曰:“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不满尺,市不得粥(鬻),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此皆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事也。” * 《孟子·万章下》。禦,朱熹《集注》云:“止也,止人而杀之,且夺其货也。”越,虚词。于货,取其货。闵,冒也,强也。譈,同憝,怨也。 * 《春秋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者何?权者反于经,然后有善者也。权之所设,舍死亡无所设。行权有道,自贬损以行权,不害人以行权,杀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为也。”可见权中亦存经矣。 权之本意为秤锤。《孟子·梁惠王上》:“权,然后知轻重。” * 杨鸿烈《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册,第52—53页。 * 孔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对“乡原”(通行本作“乡愿”)的解释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阉然媚于世者”。(阉通奄,大也。)皇侃疏:“乡,乡里也。原,原本也。”“谓人不能刚毅而好面从,见人辄媚向而原趣求合,此是贼德也。”朱熹说:“乡原犹在人伦中,只是个无见识底好人。” 谭嗣同:《仁学》卷上。不过,谭嗣同后来说过:“荀子生孟子后,倡法后王而尊君统,务反孟子民主之说,嗣同尝斥之为乡愿矣。然荀子究天人之际,多发前人所未发,上可补孟子之阙,下则行于王仲任之一派,此其可非乎?”见谭嗣同:《致唐佛尘》,《中国哲学》第4辑,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24页。 * 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三”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24页。 * *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116页。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第107页 *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0页。 童书业:《先秦七子思想研究》,齐鲁书社1982年版,第244—245页。 杨荣国:《中国古代思想史》,1973年版,第345—346页。 *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第223页。 郭沫若:《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第81页。 * (《荀子·正论》。“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唐人杨倞注谓:“治世刑必行,则不敢犯,故重;乱世刑不行,则人易犯,故轻。”李奇注曰:“世所以治,乃刑重;所以乱,乃刑轻也。”两说之异在因果关系的相互倒置。前者治世是因,而刑重是果;后者刑重是因,治世是果。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撰《荀子新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取后说,而联系上下文义,杨倞之说为妥。) * 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1页。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103页。 * 《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彼君者,固有为民父母之说焉。父能生之,不能食之;母能食之,不能教诲之。君者,已能食之矣,又善教诲之者也,三年毕矣哉。(《荀子·礼论》) 若夫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故劳力而不当民务,谓之奸事;劳知而不律先王,谓之奸心;辩说譬谕,齐给便利(迅速敏捷),而不顺礼义,谓之奸说。此三奸者,圣王之所禁也。知而险,贼而神,为(伪)诈而巧,言无用而辩,辩不急(原作“不惠”)而察,治之大殃也。行辟而坚,饰非而好,玩奸而泽,言辩而逆,古之大禁也。(《荀子·非十二子》) 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 便嬖左右者,人主之所以窥远、收众之门户牖向也,不可不早具也。故人主必将有使嬖。(《荀子·君道》) 盖法家寓君权于械数之内,荀子则欲君主之人格透露于法制之外。前者专重治法,后者则求治人以行治法。此人法兼取之说,实亦直承孔子遗教,而非荀子所新创。……孔孟重君主之道德而不重其权势,申商重君主之权势而不求其道德。荀子乃兼重之。集成并美,其说似臻尽善。 ——萧公权 荀学为专制天下前夕之思想,又可于其尊君之态度见之。孟子贵民轻君,就战国之世风论,实有生今反古之嫌。孔子不轻君,然亦未有君权绝对之明言。(原注:然《礼记·坊记》载“子云: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之别也”。此仅示君位至尊,不必遂认君权为绝对,宜辨。)至荀子乃大唱尊君之论。《儒效篇》曰:“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谨乎臣子而致贵其上者也。”是以尊君为儒家要道之一。《致士篇》曰:“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此与“天无二日”之旨尚无殊别。《正论篇》则谓“天子者势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振动服从,以化顺之。天下无隐士,无遗善。同焉者是也,异焉者非也”。其意竟逼近法家之门户,与孟学大有径庭。 ——萧公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