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博士专栏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QQ博士专栏等

QQ博士专栏等 QQ博士专栏 顽强的北极生命 最小的食物动物――鼬鼠 常年生活在北极草原上的最小的食肉动物是鼬鼠,或称之为貂,它们是真正的北极居民。在北极生态系统中,或者说在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的系列中,旅鼠和鼬鼠是相互对应的,鼬鼠生下来似乎就是专门对付旅鼠的。它们的个体很小,连尾巴在内长度只有40厘米,雄性较大,体重也不过400克左右。腿短灵活,身小柔软,只要脑袋能钻过去,身体就会通行无阻。所以,它们几乎可以和旅鼠一样,来往穿梭于迷宫一般的地下通道之中,在草丛、雪堆和地表之下与旅鼠展开深入持久的地道战和游击战。每年春天,在大批候鸟来到北极之前,旅鼠下的第一窝幼仔便为鼬鼠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口粮,也为鼬鼠繁殖后代奠定了有力的基础。所以旅鼠为了让自己生存下去,就只有开始自己的亡命之旅,打不过,咱跑还不成吗? 贪吃的家伙――狼獾 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我国的东北有时也能看到它们的足迹。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实际上,狼獾属于鼬鼠家族,而且是该家族中最大的动物,身长可达1米,重达25公斤,以棕色为主,远远望去,很像一头小小的棕熊。 狼獾也是一种喜欢独来独往的动物,它们活动的范围很大,母獾的领地可达50~300平方公里,公獾更大,甚至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往往覆盖了好几个母獾的领地。母獾对自己的领地防守得很严,对于任何胆敢来犯的其它母獾都会给以坚决的回击。 狼獾食性很杂,鸟蛋、小鸟、旅鼠甚至秋天的浆果都吃,但其主要食物是驯鹿,特别是在冬天,当驯鹿群从北极草原回到边缘丛林的时候,它们就会大开杀戒,跟在猎物后面穷追不舍。由于它的腿短、脚大,所以在厚厚的积雪上奔跑起来比腿长而蹄小的驯鹿容易得多。据计算,它们踩在雪上的压强只有驯鹿的1/10,所以得心应手,很容易捕到猎物。一旦捕到驯鹿,便会很快将它肢解,一部分当场吃掉,其余则分几个地方埋藏起来,以备在漫长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时再扒出来享用。有时当寻找食物特别困难时,它们也会饥不择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汤残羹甚至腐尸充饥,因而得一别名――“贪吃的家伙”。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吃饱肚皮而已。 爱斯基摩人视狼獾的毛皮为宝物,因为这种毛皮即使在气温非常低的情况下,遇到嘴里哈出来的蒸气也不会结冰,仍能保持柔软干燥。这对在户外活动的人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如果脸周围的皮毛结起冰来,就很容易把脸部冻伤。 世界真奇妙 龙潭的音乐 广西融水县风景区有一处“古鼎龙潭”。1987年1月10日早晨6点,这里忽然响起了做道场的声音。有锣鼓声、吹唢呐声、敲木鱼声,庄严肃穆,声音逐渐加大,并且有节奏感,直到夜晚10点,龙潭鼓乐声才停止。当天有7000多人听到这奇异的声音。据老人讲,这种奇异的自然现象,曾在1953年的秋天出现过一次。 据分析,这种声音现象可能和当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可能是山川、建筑物记录了声波的振动,多年之后,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又被还原了出来。也许是离这里很远的地方碰巧当天在做“道场”。由于龙潭的建筑和某些做道场的声音频率发生共振,因此被放大了,让我们听到了。不管怎样,这都是一种很少见的奇妙的现象,大自然总是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奇,等待我们去揭秘。 神秘的圣爱摩光 在意大利,有一座叫圣爱摩的教堂,在雷雨之后,人们常常看见教堂的十字架上仿佛燃烧着一团火。这种火呈红色,火舌时而伸长时而缩短,但对人无害,甚至被看成是吉祥的预兆,人们叫它圣爱摩光。 这种圣爱摩光经常出现在海船的桅杆上。1696年,一艘帆船航行至地中海巴利阿利群岛附近时,船员们惊奇地发现,桅杆上闪着30多点圣爱摩光。其中大桅杆风向标上的火光长达40多厘米。好奇的船员爬上桅杆,取下风向标,火却跳到桅杆的顶端。过了好一会儿,这些火光才消失。 在古代,由于人们不了解圣爱摩光产生的原因,常把它当作是“神”的威力的体现。传说,在很久以前,一支古罗马的军队,在雷雨交加的夜晚行军时,在大队人马的头顶上,出现了淡蓝色的火光,士兵们得到很大的鼓舞,以为这是神在帮助他们。 其实圣爱摩光只是大气中的一种缓慢的无声放电现象,是雷雨云的产物。在雷雨、风暴天气来临时,当云内和地面上聚集着大量电荷的情况下,我们地球就被电场包围着,像一个大电场,当大气电场强度增强到一定强度时,聚集在地面的尖端物体――如尖顶、树梢、高塔、船桅等,就产生尖端放电现象。如果火花释放过程是连续的,我们就会看到蓝色的火焰,如同火舌一样。这种放电现象,专家们称之为“电晕放电”,因为它从物体上产生像晕华一样的光冕。据测定,当地面大气电场超过800伏/平方米时,在地面的各种尖端物体上就会产生尖端放电现象:而当电场超过万伏/平方厘米时,尖端附近就会出现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