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判一节语文课.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怎样评判一节语文课

怎样评判一节语文课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究竟该怎么上?好课的标准是什么?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有关该问题的讨论越发热烈,其论述见仁见智,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有人甚至说:从感觉上看,语文老师觉得好、区县领导觉得好、学生认为好的课,就是好课;从效果上看,实用的、禁得住分析和考问的课,就是好课。当前新课程的评价体系尚未完善,学科教学评价标准也有待于在讨论探究中构建,评课的标准很难统一,很多评课标准不好操作借鉴。一线教师上课常遇到“踩不着点儿”的尴尬,比如快乐于“活教活学”的同时,又痛苦着“顾此失彼”、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如何客观地评课,对正确引导教师实施新课程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本文从“课程意识”“角色意识”“问题意识”几个共性要求的具体体现入手,结合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出现的情况,谈谈怎样评判一节语文课改课。 一、对“用教材教”课例的质疑 新课程的教学观要求教师强化“课程意识”,积极发挥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作用。主张把教材当做一个教学的凭借,不拘泥于教材,表现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即要求教师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因“学生”而异地处理教材。课堂教学应该立足现状,利用校本资源,突出班级特色,充分彰显师生的个性和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个人意义上的成功。新教材的多样性、选择性,解决问题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问题答案具有开放性等特点,都为师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新性理解提供了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亦步亦趋的课,不是好课。 但是在“用教材教”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架空文本、冷落文本、甚至完全曲解文本的极端现象,尽管课上得思路很开阔。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有人根据新课标提倡的“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的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启发学生进行开放式思维:1.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让愚公搬家,保持生态平衡;2.主张开发旅游,让愚公们都富起来;3.愚公对“其妻献疑”“智叟问难”置之不理,说明愚公不民主,听不得不同意见;4.针对“寒暑易节,始一返焉”,讨论工具落后、速度太慢问题。这种“开放式阅读”,笔者不敢苟同。这种教学处理,完全视“寓言”这种文学体裁于不顾,还津津乐道为“走出阅读教学的封闭圈”,完全曲解了新课程所指出的理解和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根本方法,也不符合“用教材教”的精神实质。 无独有偶,有学生在阅读《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过程中质疑:既然鹬的嘴被蚌钳住了,它怎么能讲话呢?执教老师认为这是课堂上出现的“无法预约的精彩”,于是暂停预定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该案例同样犯了忽略“寓言”体裁的错误,正如阅读《小马过河》要质疑“马怎么会说话”一样荒谬。在实施新课程中,诸如此类的曲解“用教材教”的课堂教学不乏其例,如教学《叫三声夸克》: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搞清相关物理知识;阅读《米洛斯的维纳斯》,引出众多艺术领域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审美理念;学习《桃花源记》,把重点放在“桃花源”是否真实,或探究“桃花源”究竟在哪里上。 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创新性理解,其前提是立足文本;“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尽管千差万别,但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李尔王”;“用教材教”,毕竟还要“凭借”教材,否则导致随意性和盲目性。把握教材精髓而又不拘泥于教材,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顾文本的基本意义,冷落教材、架空教材,甚至完全背离文本的宗旨,随心所欲地曲解文本,是要予以否定的。因此,无视文本、天马行空、任意发挥的课,也不是好课。 二、关于“平等中的首席”角色的透视 新课程要求教师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权威地位,努力适应“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定位。前年在一次研讨会上听了一位知名教师的新课程研讨课,课题是李白的《将进酒》,课堂上尽管这位教师自己激昂慷慨,声情并茂,将诗人“由悲而欢、由欢而狂”的情怀,传达到极致,可是学生(高二)却绝大多数低头听讲、记笔记,根本未能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当然也始终未被诗情所“感动”。该教师无奈地多次要求学生“抬头看着老师”,但学生还是无动于衷,更多的像观众似的观赏老师的“表演”。课堂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可能与异地借班上课不无关系,但我以为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过多地展示自我优势,掩盖了学生的思考、探究的过程。该课教师显然把自己当“主角”而非“平等中的首席”。作为语文教师,在朗诵、书写、表演等许多方面往往有超过学生的地方,于是喜好过多地发挥示范作用,而让学生遭遇“闲置”,乃至因“自惭形秽”而产生不自信心理。有的教师为了避免课堂“冷场”,或完不成教学任务而越俎代庖,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的“表演剧”,学生只是“道具”而已,切实的收获寥寥无几。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成功感重于教师的成功感。如果教学中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