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欧洲人中国时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00年前欧洲人中国时尚

300年前欧洲人中国时尚1700年1月7日,为庆祝新世纪的到来,“太阳王”路易十四在法国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大厅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舞会。巴黎上流社会的显贵们纷纷到场,随着一阵音乐声响起,国王竟身着中国式服装,坐在一顶中国式八抬大轿中出场了,全场顿时发出一片惊叹声。这场由奥尔良公爵策划的“中国式”舞会,其实只是当时整个欧洲时尚潮流的一个片段。这种时尚潮流,就是18世纪在欧洲流行长达100年之久的“中国热”。 传教士描绘中国盛景 长久以来,欧洲就一直渴望了解中国。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中国的丝绸作为一种奢侈品就曾在其上流社会引起轰动。进入16世纪,大批传教士纷纷前往中国,而他们带回来的各种报告则直接引起了欧洲对中国的巨大兴趣。在众多传教士当中,利玛窦具有特殊的地位。他不但在中国获得了很大成就,也成为当时向欧洲知识界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人物。16世纪中叶,利玛窦最早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译为西文,他的《利玛窦日记》第一次向欧洲全面介绍了中国的道德和宗教思想。在他的影响和努力下,来华传教士们逐渐将中国的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艺术等介绍到欧洲,并在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 18世纪时,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而欧洲仍在经受着教派纷争和战乱之苦。当前往中国的传教士们将一幅美好的中国图景呈现在他们面前时,立即引来了整个欧洲的无比惊羡。结果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100年间,在欧洲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当时,无论是在物质、文化还是政治制度方面,欧洲都对中国极为追捧,以至于在1769年曾有欧洲人这样写到:“中国比欧洲本身的某些地区还要知名。” 中国器物引领欧洲时尚 在“中国热”流行于欧洲期间,人们普遍爱好来自中国的物品,热衷于模仿中国的艺术风格和生活习俗,以至形成一种被称为“汉风”的时尚。 17世纪,茶叶、瓷器、丝绸等中国特产开始大量进入欧洲,成为上流社会显示财富的奢侈品。据说茶叶最初传入欧洲时,曾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妇女们常用它来治偏头痛。在1650年时,英国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大约为5英镑,而1磅(0.45千克)茶叶的价值就高达10英镑。中国瓷器也受到欧洲众多王侯的珍爱,被视为“东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 中国的上等丝绸也受到欧洲消费者的极大欢迎。由于当时欧洲生产的丝绸质量比不上中国,当地人就将自己生产的丝绸绘上中国式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冒充中国丝绸出售。此外,来自中国的漆器、墙纸、扇子乃至轿子等都一度进入欧洲上流社会的生活。这种需求的日益剧增,使当时从事中欧贸易的商人们大发横财。 在追逐各种中国器物的过程中,欧洲社会迅速形成了一种时尚,包括举行中国式宴会、观看中国皮影戏、养中国金鱼等,都成为高雅品位的象征。这种时尚最典型地体现在中国式园林与建筑在欧洲的盛行上。1670年,一向以奢华著称的路易十四下令在凡尔赛为自己的一位宠妃建造了一座“中国宫”。这座建筑一经落成,便引来欧洲各国的效仿。一时间,欧洲出现了许多中国风格的代表性建筑,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普鲁士“无忧宫”中的中国茶亭。 由于中国时尚的狂热流行,当时也出现了很多趣闻。1672年,传教士闵明我神父从中国回到欧洲后,立刻成了万人追捧的明星人物。1698年,巴黎出现了一位自称是中国公主的女人,受到上流社会高规格的接待,但后来人们却发现她只是一个来自法国乡下的女骗子。 中国文化滋润欧洲启蒙运动 在欧洲社会极力追求中国时尚的同时,知识界则将目光转向了中国的文化成果。到18世纪时,在启蒙思想家们的极力倡导下,欧洲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文化热。著名思想家伏尔泰就对儒家学说推崇备至,他曾将《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为每个人都应遵守的座右铭。受其影响,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人权宣言》中也曾出现过这一格言。另一位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也非常景仰中国文化,他称孔子为“中国的苏格拉底”。在一次谈话中,他甚至说,与孔子相比“荷马是个糊涂蛋”。在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如饥似渴地阅读有关中国的文献,还在其名著《叶甫盖尼“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这句话改写成诗句。 18世纪欧洲中国文化热的流行,最集中地体现在中国戏剧的风靡上。1735年,法国的马若瑟神父翻译并发表了法文版《赵氏孤儿》,开创了史无前例的中国戏剧热。伏尔泰又进一步改编《赵氏孤儿》,并取名为《中国孤儿》在巴黎上演,在民众中引起了巨大轰动,一连演出了很多场。随后,英国、意大利等国也先后上演了这部剧。据统计,仅在18世纪,《赵氏孤儿》在欧洲至少有4个改编本和3个英文译本。 向中国文官制度“取经” 在官僚制度方面,欧洲当时实行的是贵族世袭制,这难免会带来许多弊端。到18世纪,当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渴望打破政治垄断,进入国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