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上)
如何利用文言虚词断句(上)文言文断句,是近年来高考新题型。它主要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能力。2004年,北京高考语文卷第Ⅱ卷的第11小题就是文言文断句题,分数为5分;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语文卷、北京高考语文卷、辽宁高考语文卷也相继出现了文言文断句题。这说明文言文“断句”题将成为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又一个新尝试。让我们先来看2005年北京春季高考卷第11题:
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然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者而能如是乎
(清)
答案:(1)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3)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
(4)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5)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
我们现在看到的答案中用斜线分开的文字内容,就是“断句”。古人把读文断句加标点叫作“句读(dòu)”。《师说》中提到:“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古人在读书时十分注重“句读”。当然,古人所说的断句标点,是指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即指文句的意思表达完毕后,在句末断开,叫“句”;语意未完而需要停顿断开,叫“读”。其实,古人断句标点时,无论是句或读,一律以“。”(类似今天句号用的小圆圈)作为断句的标记;今天高考“断句”试题一般是要求在文言文中将需要断开的地方加“/”表示。
考生给文言文断句,一定要在初步整体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文言语感,结合文言语法知识去划分出文意的语言单位。怎样才能正确给文言文断句呢?除了利用实词构成的逻辑意义和文体的语体规律断句之外,我们可以先从文言虚词与标点的角度,明确断句的判断标准。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作用和位置。比如发语词等句首虚词常常用在句子的开头;再如,表示陈述、感叹、疑问、祈使等语气的语气词常用在句末;还有复句中的关联词大多用在句首,这些关联词一般可视为断句的标志。下面具体举例说明。
一、利用“之”“乎”“者”“也”“已”“焉”“哉”来断句。这些词语是文言文中使用频率较高、富有代表性的虚词,在阅读理解时可作为停顿的明显标志。见到这些虚词,大多可在其后断句。
1.“之”与断句。(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之,代人,作宾语。②成然之。(《促织》)之,代事,作宾语。(2)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2.“乎”与断句。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如: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如: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以上都是根据句末语气断句。
3.“者”与断句。(1)作为助词,可以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2)“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4.“也”与断句。(1)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①表示判断语气。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②表示肯定语气。如: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③表示疑问语气。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④表示感叹语气。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也有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5.“已”与断句。当做虚词,可作副词、连词与助词。(1)用作副词。表两件事之间相隔时间短暂,常用“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如: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大学生网络成瘾成因分析及对策.doc
- 大学生网络成瘾症分析及对策.doc
-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人际交往相关探究.doc
- 大学生网络使用偏好及网络成瘾相关探究.doc
-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原因及教育对策.doc
- 大学生羽毛球快速入门影响因素探究.doc
-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及其对策探究.doc
-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及浅议.doc
- 大学生考试舞弊客观预防对策.doc
- 大学生考试焦虑状况调查分析_0.doc
- 基于人工智能教育平台的移动应用开发,探讨跨平台兼容性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生物实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信息技术行业信息安全法律法规研究及政策建议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人工智能视角下区域教育评价改革:利益相关者互动与政策支持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6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与土地资源化利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音乐与美术教师跨学科协作模式构建:人工智能技术助力教学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航空航天3D打印技术对航空器装配工艺的创新与效率提升》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教育扶贫精准化策略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区域教育中的应用与创新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区块链技术在电子政务电子档案管理中的数据完整性保障与优化》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中医护理情志疗法对癌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提升的长期追踪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