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翻译中语音不可译性分析及可能补偿方法
文学翻译中语音不可译性分析及可能补偿方法摘 要:翻译过程中译者面临诸多障碍,而语音的翻译则是其中最为让人头疼的难题之一。笔者希望通过众多例证分析,总结语音翻译的难题,并归纳出可能的补偿方法。
关键词:语音的不可译性 补偿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而汉语属于象形表意文字,两者先天上的不同给翻译造成了诸多障碍,语音的翻译即为其中之一。本文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总结语音翻译的难题,并提出可能的补偿方法。
不可译的语音特性
1.叠词
汉语文学翻译中叠词的运用常能让描写显得更为生动,而英语中叠词在语法上是不允许的。所以,汉译英时,叠词结构通常无法保留,那么,叠词在语音上形成的艺术效果该如果在译文中得以补偿呢?我们从李清照《声声慢》的林语堂译本中,可以看到对叠词翻译非常成功的尝试。
(例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So dim,so dark,so dense,so dull,so damp,so dank,so dead.(林语堂译)(王玉珏,2006:121-122)
该句仅十四字,叠词却有七对,每个词都充满悲伤,同时出现时,让这种悲伤达到极致。林的翻译也是十四字,运用“so+d-”结构,模仿汉语的叠词结构,所用“d-”词都与“悲伤”相联,既译出了意义,也保留了形式,从而创造出与原文近乎相同的艺术效果。
同一首词中另一处再次出现叠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林的译文为:“And the drizzle on the kola nut/Keeps on droning:/Pit-a-pat,pit-a- pat.”(王玉珏,2006:120)重复出现的拟声词“pit-a-pat”用来模仿叠词“点点滴滴”,制造出的语音效果同样能进一步渲染词中的悲伤气氛,一滴一滴,敲打读者的心。
林对叠词翻译的成功尝试说明,译者在翻译叠词时,完全可能不用以牺牲结构和语音形式为代价。
2.同音异义词
英语和汉语都有同音异义词,但英语中的同音异义词翻译成汉语后通常在语音上完全不同,反之亦然,而在文学翻译中,同音异义词的运用通常都别有趣味,如何在译文中保留这种趣味,就是译者面临的挑战。例如:
(例二)南京的风俗:但凡新媳妇进门,三日就要到厨下收拾一样菜,发个利市。这菜一定是鱼,取“富贵有余“的意思。(吴敬梓,《儒林外史》)
The custom in Nanjing is for all brides to invite good luck by going to the kitchen on the third day and cookin a fish,which stands for fortune.(魏晓斌,2006:151)
英语读者恐怕很难理解“fish”和“fortune”的联系,汉语同音异义产生的艺术效果丢失,只能通过添加一个定语从句,稍作解释,才能让该段在意义上不至于过于费解。但这一添加解释的方法不一定总行得通,以《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一段对话为例:
(例三)“I beg your pardon,said Alice very humbly.’You had got to the fifth bend,I think?
‘I had not!’ cried the Mouse,sharply and very angrily.
A knot!’said Alice,always ready to make herself useful,and looking anxiously about her.Oh,do let me undo it!”
如果将“knot”直译为“结”,然后添加脚注解释“knot”和“not”同音,也许读者可以理解意思,但原文因语音效果而产生的幽默感荡然无存了。如何既能译出同音异义词,又保留幽默呢?赵元任先生给出了可行的方法:
阿丽思很谦虚地道,“对不住,对不住!你说到了第五个弯弯儿嘞,不是吗?”
那老鼠很凶很怒地道:“我没有到!”
阿丽思道:“你没有刀吗?让我给你找一把罢!”(思果,2004:61-62)
赵先生没有纠结于原文的同音异义词,而是重新设计了汉语中的同音异义,虽然表面看来是误译,但此处译出原文的幽默感显然比直译更加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当翻译过程中,意义与艺术效果发生冲突时,译者应该有能力加以权衡,并做出正确选择。
3.拼音文字vs表意文字
英语作为拼音文字,通常能通过词根变化,甚至把单词拆成单独字母玩些文字游戏,很有意思。例如:
(例四)I love my love with an E,because shes enti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