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手足口病112例临床研究
                    手足口病112例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 对2008年4月至2008年8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医治的手足口病1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作回顾性分析。方法 对112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肝功能与肾功能结果加以总结。结果 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 结论 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给予重视,一般预后良好。? 
  【关键词】手足口病; 临床特征; 肝、肾功能 
  ? 
  手足口病(HFMD)是我国近年出现的一种儿童传染病,是以口腔炎及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1],特别是2008年1季度开始在安徽阜阳暴发,而后在我国大范围流行,笔者对112例手足口病进行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1 一般资料 112例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1岁11例,1岁 36例,2岁33例,3岁 14例,4岁 15例,≥5岁3例;4月份5例,5月份49例,6月份32例,7月份20例,8月份6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1岁,其中6例为双胞胎同时发病。所有病例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手足口病临床诊断条件,同时排除其他出疹性疾病。? 
  1.2 方法 收集所有病例的病历,统计各项临床表现、治疗与转归、肝功能与肾功能结果。?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前驱期 51例有前驱期症状,时间为1~2 d,表现为发热,哭闹不安,萎靡不振,厌食或少食。检查时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有5例患儿因发热,咽腔充血,先到儿科就诊,出现典型皮疹后转入感染科作手足口病治疗。其余由手足口门诊收入感染科。? 
  2.1.2 发热91例发热( 81.3%),其中低热(37.5℃~38℃)56例,中等热(38.1℃~39℃)30例,高热(39.1℃~40℃)5例,没有发现超过40℃以上的病例,发热持续3~5 d,发热的当天一直到第3 d皮肤逐渐出现皮疹,无发热病例21例(18.7%)。? 
  2.1.3 皮疹 为本病的突出表现,112例患儿均出现皮疹,其特征为:①形态大小为圆形或卵圆形丘疹、斑丘疹、深在性小水疱,疱壁厚不易破裂,大小为2~5 mm,周围绕以红晕;②数量:绝大部分病例为数在20个以内,个别病例为数在数十个,未见数百个的;③分布:所有病例均分布在手掌、指甲周围,足底、趾甲周围,均有或多或少的小水疱,32例在臀部、肛周有丘疹或斑丘疹,所有病例分布均较局限;④出疹顺序:103例先自手足后臀部,9例先自臀部后手足;⑤皮疹出齐及消退:均在2 d内出齐,2~3 d后消退,皮疹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及疤痕。? 
  2.1.4 口腔黏膜病变 101例有口腔黏膜病变,几乎与皮疹同时出现,或在皮疹出现的24 h内出现,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小水疱、溃疡,触之疼痛,饮食受限。病变主要分布在在唇、齿龈、舌面、硬腭、颊黏膜,约2~4 mm大小,为数个或者十多个之多。? 
  2.2 治疗与转归 发热的91例患儿,有明显的咽部充血,扁桃体及颈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5 mg/(kg#8226;d),同时加用抗生素治疗,再加能量合剂静脉滴注,予以降温,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西瓜霜。21例不发热、能进食、精神稍好的患儿,静脉滴注利巴韦林15 mg/(kg#8226;d),口腔病变涂敷药物方法同上。109例患儿经治疗5~7 d,体温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在10 d内痊愈,只有3例治疗达10 d后痊愈,未发现并发症。有1例治愈30 d后再次发病,1例治愈28 d再次发病。? 
  2.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均行血常规、肝功能与肾功能检查,血白细胞总数增高10例,其余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所有病例肝功能与肾功能结果正常。 ? 
  3 讨论 ? 
  HFMD是在新西兰发现的一种新型传染病,1958年由Robin-son首例报道[2],而后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报道,特别是2008年首先在我国安徽阜阳地区暴发,出现死亡病例,而后在很多省出现流行。HFMD主要由柯萨奇A16型病毒引起,也可由柯奇A5、A6、B3及肠道病毒71型引起发病[3]。从本组病例一般资料情况来看,本地区本病好发于春夏季,主要发生在学龄前儿童,尤其以3岁以内多见,该病多突然发病,除手足口部损害外,还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症。HFMD传播途径是患者唾液、疱液、粪便污染的手、日常用品等经口传染,咽分泌物通过咳嗽、喷嚏,谈话等造成呼吸道传染。本组病例中有6例为双胞胎,说明本病的传播与密切接触有关。? 
  HFMD一般呈自限性,预后良好,但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曾有心肌炎、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报道,并出现死亡病例。本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