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诗歌词

苏 轼  苏轼的人生观和创作道路 1、坎坷的一生 2、光明磊落的品格 3、儒释道融合的世界观 苏轼其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州眉山人。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当时都极负文名,历史上合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最伟大、最全能的文学家,在诗歌、词、散文、绘画、书法等方面均有创造性的贡献。 苏轼受到儒、释、道三家的影响,思想较复杂。但他并未固执于任何一家,而是兼收并蓄,各有取舍,从而形成了他的复杂思想和性格。大体说来,他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从政,立志做一个经世济民的人物。他又以释、道二家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思想处置人生忧患,因而在任何逆境中都能随遇而安,不悲观,不颓唐,永远保持一种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词 诗词一体的词学观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对词境的开拓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举凡诗歌可以表达的题材如怀古、感旧、记游、悼亡、说理及描写农村风光,皆可入词,开创了豪放风格。 以诗为词的手法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典故两个方面。 苏词风格的多样性 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中,大多数词的风格仍与传统的婉约柔美之风接近,但已有相当数量的作品体现出奔放豪迈、高逸旷达的精神。宋胡寅《酒边集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念奴娇 ?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一首著名的中秋词,构思奇特,境界清虚,胸襟豁达,才气飘逸,历来被推为写中秋词的绝唱。 “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爱重。”(《颖州初别子由》) 此词通篇咏月,却处处关合人事。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 以“月”贯穿:问月赞月——向往月宫——月下起舞——月影移动——月亮圆缺变化——月光远照 水龙吟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用词来悼亡,是苏轼首创。在扩大词的题材,在丰富词的表现力方面,本篇占有一定的地位。 本篇可以同潘岳的《悼亡诗》,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前后辉映。 苏轼的散文、辞赋和骈文   一、文道并重的文学思想 苏轼主张文道并重。他主张文章应像客观世界一样,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提倡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和生动化,反对千篇一律的统一文风。 二、苏轼的散文 1、善于翻新出奇的议论文。其史论和政论有较浓的纵横家习气,见解新颖深刻,富有启发性。杂说、书札、序跋等议论文,形式活泼,议论生动,夹叙夹议,兼代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来加强逻辑说服力,往往比史论和政论更加具备美文的性质。 2、叙事、抒情、说理三种功能完美结合的叙事记游之文。如《石钟山记》。 3、笔记小品。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很少有芜词累句。 三、苏轼的辞赋和骈文 苏轼的辞赋继承了欧阳修的传统,但更多的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萧散之气,吸收了诗歌的抒情意味,因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样的名篇。他的骈文同样体现出行云流水的风格。 前赤壁赋 第一段:描写月夜游赤壁的情景,突出清风明月之美和游人飘飘欲仙的意兴。 第二段:写饮酒歌唱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哀,表现了由乐而悲的心情变化。 第三段:通过主客问答,凭吊历史陈迹,追忆历史人物的成败,慨叹自身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反映了贬谪中的苦闷心情。 第四段:以眼前的流水与当头明月作比,阐明人生宇宙变与不变的道理,指出应当享用眼前清风明月的美景,显示旷达超脱的情怀,悲哀的感情得以解脱。 第五段: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共饮入睡,东方既白,回应开头”月出“。 艺术特点 1、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2、灵活地运用了传统赋体中主客问答的形式。 3、语言优美、形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