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docVIP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研究[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78例胸腰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内服与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膨胀式脊柱内固定系统(ESS)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具体手术方法按照韩唯坚[2]的操作步骤进行:全麻,取俯卧位,以伤椎为对照点,做后正中切口,将皮肤、皮下依次切开,剥离两侧竖脊肌,显露伤椎、小关节和横突。以伤椎及上、下椎“人字嵴”定位法,依次向椎体两侧进行开路进钉,使用按脊柱的生理弯曲预弯好的纵向连接棒撑开伤椎并恢复伤椎高度,其中一侧连接棒固定伤椎椎弓根螺钉,对侧继续复位固定;用直径5~7 mm的系列导锥分别将伤椎椎弓根骨孔扩大到椎体的前柱,取出导锥,将直径为5 mm的导棒插入,套上套管后进入骨道内4.0~4.5 cm,抽出导棒,把已经粉碎的同种异体骨或自体松质骨通过套管植入椎体内;植骨与套管退出同时进行,植骨过程中朝不同方向旋转套管,利于均匀植骨。安装好伤椎椎弓根螺钉和纵向连接棒,通过C臂透视确定螺钉的位置和伤椎复位情况,并监测其充盈情况,在C臂透视下安装伤椎椎弓根螺钉。若一侧的椎弓根骨折,则从对侧置钉,复位后经伤侧椎弓根植骨,并用骨腊封住外口,防止碎骨块进入椎管,然后再做椎间或横突间植骨。探查椎管,摘除椎管内的碎骨片;伤口内放置硅胶管,逐层缝合切口,常规引流1~2 d,第2天开始营养神经、预防感染、激素、调节微循环、脱水,并口服多潘立酮10 mg,3次/d,以改善胃肠蠕动,减轻梗阻症状。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及针灸治疗。(1)中药治疗:患者术后结合其症状、舌脉辨证施治,服药时间为12周,①早期(1 d~2周),瘀血阻滞,经脉闭塞,肿胀、腹痛。治宜活血化瘀、行气通腑消肿。方选桃红四物汤合大承气汤加减。组方:当归20 g,赤芍9 g,桃仁10 g,川芎10 g,丹参10 g,生地10 g,大黄6 g,甘草5 g,红花6 g,枳壳12 g,厚朴10 g,桑寄生10 g。腹胀减轻大便通畅则去大黄,腹胀甚者加木香10 g。水煎服,1剂/d,早晚2次温服。②中期(2~6周),局部肿痛减轻,腹胀消减,瘀血未散尽,脉络淤阻,大便不畅,小便潴留。治宜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续筋接骨、健脾温肾。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黄芪25 g,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0 g,田七10 g,地龙6 g,狗脊30 g,桃仁10 g,怀牛膝10 g,白术10 g,红花6 g,续断15 g,骨碎补10 g 。水煎服,1剂/d,早晚2次温服。③后期(6~12周),脾肾阳虚,督伤络阻致使腰背、下肢软弱无力。治宜健脾补肝肾、益气通络、强筋壮骨。方选补肾活血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组方:熟地黄15 g,山茱萸15 g,党参15 g,狗脊30 g,山药15 g,陈皮6 g,枸杞10 g,黄芪30 g,杜仲15 g,白术10 g,牛膝12 g,茯苓10 g,当归12 g,地龙6 g,川芎6 g,甘草6 g,龟板20 g,续断15 g,桂枝6 g。水煎服,1剂/d,早晚2次温服。(2)针灸治疗:早期针刺取穴肾俞、大椎、天枢、身柱、脊中、大肠俞、肝俞、命门、承山、足三里、太冲、三阴交,每次5~8个穴位,电针或手感针交替使用,1次/d,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 d。中晚期针刺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大椎、大杼、气海、后溪、关元、环跳、华佗夹脊、昆仑、中极、肾俞、阿是穴。1次/d,每次20 min。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判定疗效。显效:7 d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胃肠功能恢复正常,没有厌食现象,精神状态良好;有效:临床症状部分消失,胃肠功能尚可,轻微的厌食现象,但数量不多,精神状态也稍有好转;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变,排气或大便不畅。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