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图意境理论及《二十四诗品》冲淡自然之美.docVIP

司空图意境理论及《二十四诗品》冲淡自然之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司空图意境理论及《二十四诗品》冲淡自然之美

司空图意境理论及《二十四诗品》冲淡自然之美摘 要:中国诗歌意境理论建立于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继先辈之后完善了意境论,使得意境论最终确立定型。《二十四诗品》集中体现了司空图冲和淡远的审美理想。 关键词:司空图;意境;二十四诗品;冲淡;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24-02 司空图的诗歌理论著作《二十四诗品》,主要是发展他的“韵味”说的。《二十四诗品》将当时所认识与发现的所有诗歌风格意境的种种表现,总共归纳为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纤秾、沈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慎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二十四种风格在司空图看来应该是各有千秋无论高下的,强调了诗歌风格的多样性。其中作者列举了多种诗歌写作的境界和创作方法,处处贯穿着“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思想。 一、冲淡虚静 司空图的韵味说是偏重于主观情感抒发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司空图不重视客观形象的描绘,恰恰相反,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列举了一大堆自己描绘形象的得意之作,诸如“草嫩侵沙短,冰轻着雨销”“暖景鸡声美,微风蝶影繁”等等。《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评价各种诗歌的风格和意境,更是通过一个个具体形象体系的描绘来完成的。在论述每一品时,司空图都着力描述一个个美的意境,以传神地阐述一个个标志风格的形象性概念。 如《冲淡》则“犹之惠风,荏苒在衣”;《沉着》则“海风碧云,夜堵月明”;《精神》则“明淞绝底,奇花初胎”;《典雅》则“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缤密》则“水流花开,清露未烯”;《清奇》则“晴雪满汀,隔溪渔舟”;《超诣》则“乱山乔木,碧苔芳晖”;《飘逸》则“猴山之鹤,华顶之云”;《旷达》则“花覆茅檐,疏雨相过”等等。 这几则例子,都有一种清新柔美、淡远闲适的韵味,流露出诗人清高自赏、优游林下的隐逸情思,充分体现出司空图崇尚“澄澹精致,格在其中”(《与李生论诗书》),对冲和淡远一派风气的倾向性。 从“冲淡”字面的意思看,“冲”,冲和;“淡”,淡泊。“冲淡”就是平淡自然、古澹闲远的意思。明显具有这种倾向性的就有《冲淡》、《沉着》、《高古》、《典雅》、《洗炼》、《自然》、《含蓄》、《疏野》、《清奇》、《实境》、《超诣》、《飘逸》、《旷达》等十三品,除了体现“雄浑美”的《雄浑》、《劲健》、《豪放》、《悲慨》外,其他诸品中也几乎都含有“冲淡美”的意味。为便于细酌司空图的美学理想与风格,不妨来阅读《冲淡》的原文: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此两句讲冲淡风格对诗人精神人格的要求,即诗人所要具备冲淡的心态。在做诗时只要能做到淡泊、恬静,用词朴素自然,那么就会有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意趣,这样就能做到“饮之太和,独鹤与飞”。有了这样任意逍遥的心境,我们很容易就能达到一种“冲淡”的艺术意境——“犹之惠风,冉冉在衣,乐音修篁,美曰载归。” 最后作者指出“冲淡”之美是在静观默察中得来的,是极恬淡、极自然的,绝非刻意求之而得来。“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正是“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似的含蓄蕴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完美的声音是“听之不闻”的声音,最完美的形象是“视之不见”的形象。司空图在这里化用老子的哲学观点来解释冲淡的审美蕴味,可谓恰到好处。 很明显这里面有一种道家的思想。“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写的就是创作主体要保持着沉静的思考,才能体会到冲淡的微妙。诗人在创作诗作时,要清心寡欲进入虚静的状态,进而才能进行真正的审美创作,这与道家的体悟道的方式是一样的。 《老子?第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马蹄》云:“同乎无欲,是谓素朴。”《庄子?刻意》云:”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真人。”“素”,即剔除了物欲,素朴,澹泊,纯净,在这里是指意念的纯一、单一,。“素处”即是指诗人创作时超脱世俗、率真纯清的淡泊心态。《二十四诗品》中“素”、“淡”、“洁”、“清”、“真”、“率”等字眼,大抵都是这方面的意思。“默”即静默无为,虚以待物。《诗品》中“虚”、“无言”等也是这方面的意思。[1]而“妙机”就是道。这些均是“道”的具体精神体现,是人们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只有具备了这种“道心”,方能感受和掌握各种各样的审美对象,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意境”和“物镜”,才能认识美的事物,创造出诗的意境美。 简单地概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212310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