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作品选》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大综合
《阿Q正传》
简介:《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的《晨报副刊》,署名巴人,后收入《呐喊》。发表之后,立即引起了新文学界的注意,被公认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品。1922年四月,沈雁冰在《小说月报》上答复读者的《通信》中说:“《阿Q正传》虽只登到第四章,但以我看来,实是一部杰作。”(可谓慧眼识珠)在1923年10月发表的《读《呐喊》》一文中,又说:“现在差不多没有一个爱好文艺的青年口里不曾说过‘阿Q’这两个字,我们几乎到处应用这两个字,在接触灰色人物的时候,或听到了他们的什么‘故事’的时候,《阿Q正传》里的片断的图画,便浮现在眼前了。”而现实中的那些灰色人物,对于《阿Q正传》的问世,“都栗栗危惧”,以为作品“就是骂他自己”,待到知道作者同他们素不相识,并不知道他们的阴私的时候,“又逢人声明说不是骂他”。这就足见《阿Q正传》影响之巨大和成就之惊人。1926年,敬隐渔将之译成法文,也得到了罗曼罗兰的高度称赞。周作人也曾将之译成日文。它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小说。
1、阿Q形象分析
阿Q形象有多种解读的可能性(参见教材P47“说不尽的阿Q”)。①“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关注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启蒙与救亡的时代)
鲁迅自己说,他之所以要写《阿Q正传》,是因为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并且说“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阿Q)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见P37)
②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阶级分析)。
50年代至70年代末,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强调要对文学作品进行阶级分析,于是阿Q被视为“落后的农民”(或“农民”)的典型,关注重点也发生了转移。毛泽东论阿Q:《阿Q正传》是一篇好小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他专门写了‘不准革命’一章,说假洋鬼子不准阿Q革命。其实,阿Q当时的所谓革命,不过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东西而已。
80年代初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强调的是阿Q造反的负面:阿Q再一次被确认为“国民性弱点”的典型。
③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现象。(人类学分析)
早在二十年代,沈雁冰就曾说:“阿Q是‘乏’的中国人的结晶”,“我们不断的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中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但或者是由于‘口解减饰非’的心理,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所特具,似乎这也是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一位美国学者也认为阿Q不仅是“中国人中的‘每一个’”,而且“也是全世界人中的‘每一个’”。
阿Q式的精神文化现象确实概括了人类社会一种带有巨大普遍性的心理结构。当不平等、不合理、不协调的社会现象顽固地生存着,而人们一时又无法改变这种不平等、不合理、不协调的时候,便有可能陷入无可奈何的自嘲之中,在心造的幻影中求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我们这里依据鲁迅的自述和阿Q的农民身份,把阿Q界定为辛亥革命时期一个落后农民的形象。作为落后农民,阿Q对封建传统观念是认同的。其性格中最突出也最具个性色彩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使阿Q面对现实的屈辱和困境时,露出滑稽的麻木相。在彻底陷入末路时,阿Q也产生过“革命”(即改变现状)的要求,但阿Q的“革命”实质上是贪婪的占有和盲目的报复,从中愈可发现阿Q精神上的愚昧、落后和麻木。作者通过阿Q这一形象,批评了辛亥革命的缺点,但更主要的意图是批判国民性的愚弱,并从启蒙主义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改变民族精神的重大课题。《 阿Q正传》悲喜剧相结合的艺术基调
阿Q的一生,从精神生活到物质生活都充满着病苦,更其不幸的是他始终不能正视现实,至死都生活在自我欺骗之中。阿Q精神上的麻木是令人震惊和痛心的,他的命运充满悲剧意味。但鲁迅却用喜剧手法来表现悲剧命运,使作品呈现出悲喜剧相结合的艺术基调。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这种基调不仅适合表现阿Q这种带有“油手好闲之徒式的狡猾”的底层劳动者的性格和命运,而且悲喜剧因素之间的艺术反差,更能激发读者在“开心”的审美愉悦中思考悲剧的意义。 ③《阿Q正传》中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
《阿Q正传》不仅许多细节是真实的,而且成功地刻划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提出了启发国民觉悟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课题。因此小说从总体上看不仅属于现实主义之作,而且显示着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但《阿Q正传》也容纳了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阿Q的某些行为是过分夸张乃至变形的,其目的不是“再现”而是“表现”阿Q灵魂极度的愚昧和麻木。作者在叙述阿Q行状的过程中常用讥嘲、反语对阿Q的性格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23年版).doc VIP
- 飞利浦(PHILIPS)BTD2339 93 入门指南.pdf
- 设备管理工作总结汇报课件.pptx VIP
- (2025秋新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docx VIP
-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 三角形 综合与实践 确定匀质薄板的重心位置.pptx VIP
- TCEEIA 593:2022 工业机器人耐久性测试方法.pdf VIP
- 小学音乐《演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章莉PPT课件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348.pptx VIP
- 2024秋季九年级英语教学计划(4篇).doc VIP
- 墩柱施工操作平台相关计算.docx VIP
- 岛津lc2030c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指南.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