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行为的重要功能.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非语言沟通行为的重要功能

欺騙的偵測(續二) 欺騙的線索 瞬間即逝的表情 (micro-expressions) 出現在個人無預警地突然面對情緒激發事件時 持續時間不到1/10秒,收拾起真實感受(p156) 聲音線索的變化 音調提高、結巴、停頓次數多、或是反覆述說 目光線索 不安定眼神、眨眼頻率高、瞳孔放大 各種訊息之間的不一致:眼眶含淚說不害怕! 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 包括下述兩種能力: 解讀能力(decoding skill) - 意指能接收及了解他人所傳達的非語言訊 息的能力。 表達能力(expressiveness) - 意指個人本身能透過非語言訊息表達個人 情緒及感受的能力。 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續一) 自我監控(self-monitoring) 程度的高低 自我監控意指一個人會時時監控自己行為以配合情境或他人期待的傾向。 高自我監控者有較強的非語言溝通能力,較能體會對方情緒,也能成功地以此為依據來調節自己的表達行為。 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續二) 性別差異 女性的非語言行為的表達能力與解讀能力均優於男性 較會同時透過不同的非語言溝通管道傳達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 女性的非語言敏感度(sensitivity)較男性佳,換言之,女性較能體會瞭解他人感受 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續三) 為何會有性別差異? 社會角色理論 (social role theory)的解釋: 因為兩性在社會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所致。女性多為照顧者或看護者,強調情感的表達;男性則多為主管或領導者,較少顯露情緒。再者,女性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多半地位較低,所以較需察言觀色。基於上述種種,女性發展出較強的非語文表達及解讀能力。 如何增進非語言溝通的品質 同時接收來自多重管道的訊息 如:如何確認上課一直盯著你看的男生,他對你的意 圖?為何發生約會強暴? 如:看著別人說我愛你、握著拳頭說我不生氣 身體發抖說我不冷、盯著食物說我不想吃 步伐不穩說我沒醉、咬著下唇說我不緊張 多方面觀察對方行為—別太早下定論 發揮同理心—脫離自我中心的思考 注意相關情境—文化情境 表錯情、會錯義。如:拍肩是鼓勵還是性騷擾? SUMMARY 非語言溝通行為管道包括眼光接觸、臉部表情、肢體語言、觸摸、空間距離、聲音線索、衣著打扮等。 非語言行為的基本解讀向度:接近程度、喚起程度,以及優勢程度。 非語言溝通在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此溝通能力存有個人及性別差異。 與他人互動時,可藉由對相關情境瞭解、接收來自不同非語言溝通管道的訊息,以及平時訓練觀察,提昇自己對非語言溝通理解和掌握度。 * 問題討論 想像一下,你將探訪一位親人意外過世、或罹患癌症的多年好友,你會如何表達出你的關心?你又如何使用非語言溝通方式?進一步而言,若對方是你的案主,你又如何進行互動?有何差異? * Nonverbal behavior 非語言溝通行為 授課日期:2016/4/13 授課老師:林東龍 任職單位:高醫醫社系(CS809) 聯絡方式:07-3217997 ext.801 donglong@kmu.edu.tw * 學習目標 瞭解非語言溝通的重要功能和意涵 瞭解非語言溝通管道及非語言行為意涵 瞭解非語言溝通行為的基本向度 瞭解如何偵測欺騙的存在 瞭解非語言溝通能力的差異 問題討論 * 參考資料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著(2006)社會心理學(Chapter 4)。台北:雙葉。 Aronson, Elliot, Wilson, Timothy D. Robin M. Akert(2005)Social Psychology(Chapter 4).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Taylor, Shelley E., Peplau, Letitia Anne David O. Sears著,張滿玲譯(2001)社會心理學(Chapter 4) 。台北:雙葉。 Smith, Eliot R. Mackie Diane M.著,莊耀嘉、王重鳴和譯(2001)社會心理學(Chapter 3)。台北:桂冠。 徐光國著(1996)社會心理學(Chapter 4)。台北:五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