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导论.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文化传播导论

跨文化传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导论 任天浩 E-mail:rth525@163.com Tel2009.9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跨文化交流学”(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这一传播学分支的基本理论和发展动态,建立跨文化交流的意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技能,培养分析和解决跨文化交流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就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教学方式 本课采取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研讨式教学。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课程安排 第一讲 导论 第二讲 文化与感知、思维方式 第三讲 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 第四讲 规范文化及跨文化交流中的其他心理因素 第五讲 交流的语言符号系统 第六讲 交流中的非语言符号系统 第七讲 人际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第八讲 组织内和组织间的跨文化交流 第九讲 国家间的跨文化交流 第十讲 与跨文化交流的其他相关问题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其中穿插两次额外内容 1、传播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论文的规范写作) 2、作业讨论会 教学内容分为个部分 1、传播与文化 2、文化的影响 3、从理论到实践(语言及语境的影响)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成绩评定 1、平时成绩:30% 其中包括10%的考勤成绩(提前)及20%的作业成绩,参与作业讨论的同学将获得10%的额外加分 2、期末成绩:70% 论文:题目围绕跨文化交流问题,独立完成,抄袭他人论文这成绩以不及格处理;字数3000字左右,须遵循学术论文规范;放寒假前完成,须给出纸板和电子版。 闭卷考试:以课程讲义内容为主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参考书目 教科书 1、拉里 A 萨默瓦,理查德 E 波特:《跨文化传播》(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4月 2、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3、拉里 A 萨默瓦,理查德 E 波特:《跨文化交流》(第五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主要参考书 1、史蒂夫 莫顿森编:《跨文化传播学:东方的视角》,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2、理查德 D 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新华出版社,2002年 3、Linell Davis,《中西文化之鉴——跨文化交际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4、爱德华 霍尔:《无声的语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 5、爱德华 霍尔:《超越文化》,重庆出版社,1990年 跨文化传播教学大纲 英文参考书 1.Gudykunst, William B. Mody, Belia, Handbook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econd editions, Sage Publications,2002. 2.Internation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1976-2003.(国家图书馆) 导论:传播与文化 为何学习跨文化交流学? 传播与文化 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与发展 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一个多样化世界中的互动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文明与和谐”的中国还是极权主义强国? 英国《每日电讯报》8月9日刊登查尔斯·莫尔的文章,强调中国通过极为壮观的奥运会开幕式宣告“集权主义”的成功,并且宣告准备“弘扬他自己的文化”;四天后,《华盛顿邮报》刊登哈罗德·迈耶尔森撰写的专栏文章《变革的锣鼓》,断定北京奥运开幕式表演“将(无数)人缩减到一种巨大规模的准确划一的抽象”是传达了一种“集权集体主义”模式,他虽然与俄罗斯队格鲁吉亚的军事打击相比显得“和蔼可亲”,但代表一个“集权主义政权立意要让世界确信,他的社会和政治模式像任何民主制模式一样仁慈。”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非但没有增加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亲和力和友情,反而引发了新的一轮“中国威胁论”,并且是继“军事威胁论”和“经济威胁论”之后的“文化威胁论”。这一“威胁”来自崇尚集体、中庸的“和文化”与崇尚自由、竞争的“美国梦”之间的对抗。 例二:“314”事件中的误读 例三:人际交往中的跨文化交流 中国学生与美国教师 中国婆婆与美国儿媳 外企面试中的薪酬问题 不同民族间的交流 Skype Me~ 学习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密切跨文化交流时代的出现 从两千年前老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进入麦克卢汉所说的“地球村”时代。 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张骞出使西域起,大陆和海上的丝绸之路就成为我国和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 随着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今日的跨文化交流在广度和频率上已有天壤之别。

文档评论(0)

hello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